最新更新
- 07-20 履约担保平台爆雷保险公司会兜底吗?
- 07-20 团贷网维权:催收现状与诉求
- 07-20 【鹰眼看网贷】互联网金融路在何方?
- 07-20 参与“金融互助”组织的投资者是否受法律保护?
- 07-20 美国歌手diss姚明的真相是什么?diss姚明的美国歌手叫
- 07-20 最新 | 礼德财富以涉嫌集资诈骗正式立案
- 07-20 互联网金融变革下 如何重新定义P2P?
- 07-20 奔驰维权事件另类视角:汽车经销商金融服务费溯源
- 07-20 微贷网即将上市,但暴力催收问题影响股价
- 07-20 银发族,小心新一波"理财销售战"?
热门文章
- 09-05 原创|现金贷江湖,“谁”套路了“谁”?
- 09-25 2017新金融:阶级阵营、上市潮起与套利终结
- 12-09 团贷的牛要还钱吗?不要轻视了资产的流动性!
- 10-17 买保险不是为保障?而是为了……
- 05-08 “以租代购”真的能拯救车贷平台吗?
- 06-30 内容Go high,成本Go low,搜狐视频回归商业本质
- 06-19 深度|信用卡发卡量、坏账齐飙升,套现真的是一个没有受害者的产
- 01-05 如果P2P的兑付方案,由你投票决定,你会投吗?
- 07-30 67家P2P平台3月数据分析:5家连续3个月净流入,3家逾期有较大增
- 04-10 上海造艺关联40余家现金贷平台,靠无故扣款联合收割900多万用户
或献媚或撕逼 上市系P2P平台的“夏洛特烦恼”
最近短短的一个多礼拜,P2P行业的头条新闻经常被“上市系”刷屏,可谓好戏连台:
·1、先是10月15日,“世界上第一家上市P2P平台”TrustBuddy因公司内部存在挪用客户资金等严重不当行为被勒令停止提供服务;
·
·2、再到10月20日,财加宣布成功登陆香港主板,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港股第一股”;
·
·3、然后是10月21日,付融宝宣布荣获上市公司控股,成为“江苏省融资最高的P2P平台”;
·
·4、再到近日的翼龙贷、金融工场、财加三家平台争抢“港股上市第一股”。
各家拥有“上市”标签的平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期间的各种心机婊,各种互刷“存在感”,也是晃瞎了我的双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近70家A股上市公司曾经或正在与P2P平台合作。但近期出现的或停牌或撕逼事件,包括之前的多起“分手”事件,再次暴露出目前P2P网贷上市条件的不完善和风险性,以及P2P投资的不确定性。
首先,作为投资人,我们一定要明白同样是“上市”,却有不同的玩法,其背后的猫腻不容小觑。
各种“上市”标签热炒之后,很多网友误认为P2P企业挂牌或“上市”就是跟A股上市公司无异了,其实不然。因为国内当前的资本市场由场内和场外两部分市场组成。场内市场包括主板和创业板(二板),场外市场则包括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四板)和证券公司主导的柜台市场。这些资本模式都可以被平台包装成“上市”,但期代表的意义和体现的实力差异却很大。
以区域挂牌为例,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对于挂牌企业有一定的要求,但没有十分严格的门槛。以上海股交中心为例,基本门槛只需要满足:公司设立满1年;股本总额、净资产均不少于1000万元;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值;近1年税后净利润不少于300万元这4项要求。很多P2P公司都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网贷平台与上市公司联姻的背后,有阴谋也有阳谋。
虽然P2P网贷在中国发展的7年来,在上市的路上一路狂奔,但鲜见成功者;而且受制于国内网贷监管法规的缺乏,以及行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等原因,国内P2P平台要想独立上市,仍困难重重。所以一直以来,P2P平台希望通过与上市公司的“曲线合作”来登陆资本市场。那么为何上市公司与P2P能“一拍即合”?
从上市公司角度看,对P2P频抛“媚眼”,首先是基于自身跻身产业链金融的布局需要。另外是P2P行业的火爆,使得其不得不追赶“互联网+”的热潮,为自身提供市场炒作的题材。同时上市公司更多的是借助火爆的P2P使其股价飞涨。此前,上市公司熊猫烟花谋转型,上线网贷平台银湖网进军P2P行业,结果是银湖网受热捧,带动熊猫烟花的股价扶摇直上。
从网贷平台角度看,一方面大多数平台为了迅速提升规模效应,展示平台实力,一味追求资金端的规模,不断通过烧钱进行市场营销,过度烧钱必然需要足够的补给。另外一方面P2P平台通过与上市公司的“联姻”,可以获得极强的“背书”,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尽管最终大多数P2P平台与上市公司的联姻都以失败告终,但从单纯市场营销的角度,这些新闻一旦由媒体跟踪扩散,就可以为平台带来一定程度的曝光度,无形中帮助平台做了一波品牌推广。
从长远来看,利用“上市”噱头进行急功近利的“联姻”炒作显然不会成就P2P,也不会成就上市公司,更不会成就互联网金融。
上市公司联体P2P平台以炒作歪念为宗旨的,最终对上市公司的损失极为有限,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寄希望于P2P盈利,发现形势走下坡路时,就会利用股权转让或放弃摆脱困境;可是对于P2P平台来讲,却有较大损失的可能,“上市”绚丽光环背后的苦楚只有平台自知。
首先,多数控股收购P2P的上市公司属于传统制造板块,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下,企业日子并不好过,迫切需要引入互联网金融提升估值。但同时,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对当前P2P行业高估值开始采取风控措施;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有市值管理的需要,所以,有意向的上市公司不希望看到自己所收购的P2P公司出现业绩滑坡,拖垮整体市值表现。这就导致上市公司与P2P平台出现签对赌协议、控制坏账风险等附加条件,P2P平台想要“傍大款”并不是那么轻松。
其次,P2P平台之所以“攀高枝",其实更希望倚仗上市公司雄厚的实力达到增信和拓宽业务渠道的作用,进而有利于增强竞争实力。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上市公司却只是把P2P当作“华丽的外衣",说白了,就是个“花瓶”而已,花太多资源去支持P2P平台的发展并不是他们的本意,实际上有的上市公司也会缺乏相应的能力去帮助P2P发展,说到底,P2P要想踏实发展,最终还得依靠自己拥有的资源。然而P2P在接受上市公司援助的同时,必须受其一系列考核,为了完成指标,P2P难免会改变一些金融行业的运营规则,进而导致经营管理方面紊乱的后果,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不管如何,这些事件之后上市系的过度营销以及合规化运营必将再次受到关注,投资人如何不被“上市”标签迷了眼也将成为一个热议话题。纵观P2P平台的“上市风云”,一方面会对P2P更加有信心,对行业充满希望;另一方面也会深感行业浮躁,平台急于求成,而且道路也并不那么顺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