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融城网-专业贷款知识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融城网 > 在线贷款 > 网贷资讯 > 所谓的海外潮 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

所谓的海外潮 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

点击: 时间:2019-06-29

如果给2015年的P2P行业做一个年度热词排行榜,那么“海外市场”一定能位列其中。


海外市场诱惑大 P2P行业难抵挡

2015年8月,点融网高调的C轮融资让“海外市场”的概念在P2P行业内悄然走红。之所以称其高调,一是此轮融资由知名外商独资银行渣打银行领投,是传统银行首次涉足互联网金融板块;二是这笔高达2.07亿美元的融资在当时创下了P2P行业单笔最高融资记录;三是传统银行愿意接住P2P这块烫手山芋已属不易,而点融网一出手就拿下了外商银行更是令业内惊叹。趁着这股风头,点融网在随后的两个月内频频向媒体发声,无一不指向海外市场。在其积极谋划下,海外市场不仅受到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度,连P2P行业都逐渐将其视为发展的新风口。一方面,伴随着7月份《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P2P行业竞争格局生变,P2P平台为了能够在洗牌中自我保全,不得不谋求转型,寻找新的出路。另一方面,下半年一轮来势汹汹的资产荒几乎把P2P行业逼到了悬崖边上。对于刚刚迎来利好政策、迈入万亿时代不久的P2P行业来说,还没来得及迎接理财端的新一轮井喷,却先等来了资产端告急的讯号。由此可见,P2P行业在国内的生存压力正在加剧,亟需新的出口。再加上陆金所等标杆平台的影响及行业舆论的煽动,海外市场理所当然地成了国内P2P平台转型的上乘之选。

截至2015年11月底,国内P2P平台数量已达3769家,其中真正展开了海外市场布局的平台有陆金所、宜信、点融网以及新联在线四家平台。2013年,新联在线分别在新加坡及台湾地区设立了海外分部。据悉新联在线是国内最早一批涉足海外市场的P2P平台,不赶巧的是当时国内的P2P行业才刚刚进入爆发期,P2P平台消化国内的用户市场还略显吃力,因此海外市场的概念在当时并未受到过多重视;今年11月,有消息称新联在线有意扩大海外事务版图,进驻包括马来西亚、柬埔寨在内的多个东南亚国家。2015年4月,宜信财富与美国资产管理机构威灵顿达成战略合作,宜信财富此举志在为国内投资人提供丰富的海外资产配置体验;今年9月,宜信财富趁热打铁,公开宣布将引入全球各大知名P2P平台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这也意味着宜信海外业务的再下一城。2015年8月,点融网完成C轮融资并宣布其下一步战略规划,将与领投方渣打银行展开协同合作,借助其在亚洲地区的金融影响力,正式布局海外市场;2015年11月,点融网宣布将成立合资公司,战略合作伙伴为韩国十大财团之一的韩华集团,双方有意共同开拓东南亚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市场。2015年9月,陆金所正式启用新域名,董事长计葵生同时宣布了陆金所的下一步计划,即对接包括Lending Club在内的多家海外知名P2P平台,以引入更多海外市场的优质理财产品,丰富国内投资人的理财选择。

海外潮现尴尬 P2P行业雷声大雨点小

从舆情传播的热情来看,P2P行业的这股海外潮确实称得上火热。但如果以行动力衡量,所谓的海外热潮却显得有点言过其实了。从上述几起P2P平台布局海外市场的时间轴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在“海外潮”最为火热的整个下半年,也只有上述几家平台真正地参与了国内P2P行业的海外业务,剩余的3000多家平台顶多是沾了“涉足海外”、“进军海外”等概念的光,在新闻通稿里蹭一点话题的热度而已。既然海外市场有着那么多的先天优势,为什么国内那么多P2P平台都不见动静?事实上,海外市场表面上充满机遇,背后却是危机四伏。早前就有不少业内人士提醒过,海外地区在金融环境、金融体制、人文环境、法律体系、****管理等方面都与国内完全不同,P2P行业想要布局海外,还得先克服困难。笔者在此大胆猜测,大多数P2P平台之所以不进入海外市场,一方面是看似宽松的海外市场实则存在诸多限制,另一方面则关乎平台的海外影响力及海外基因。

1、海外P2P市场秩序分明、监管严密,国内P2P平台难过关。

中国的P2P行业虽然看起来势不可挡,但却存在诸多不足,其中由于监管缺失所造成的市场无序是最为人所诟病之处。短期来看,监管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利好行业,正是监管空白给P2P行业留足了想象空间,才让其得以用两三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P2P市场之一。然而长远看来,监管缺失必然是不利于行业的持续性发展的。根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P2P平台数量达3769家,其中问题平台约1157家,占比超过30%。由此可见监管缺失对于P2P行业良性发展的制约。同时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政策不明亮、界限不清晰,不少P2P平台长期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诸如资金池、拆标、信息壁垒等的存在更是导致了风险事件的多发。在这种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多数P2P平台,不仅不具备法律意识、风险意识,更缺乏经营金融的严谨性,严重扼制了自身及行业的进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美等国P2P市场所实行的严密监管模式。尤其以美国为甚,美国针对P2P行业的立法及监管堪称全球严密的监管模式。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证监会(SEC)、美国消费者保护局(BCFP)和美国审计总署(GAO)三家机构同时对P2P行业履行监管职责。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美国证监局出于保护投资人投资安全的考虑,做了两件事。一是认定中介行业所发行的票据《证券法》所规定的证券范畴,要求当时最具代表性的Prosper、Lendingclub马上进行登记。为了符合监管规定,前者停业了一年之久,并花费了近100万美元的登记成本;后者则耗时4个月。2010年6月实行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则为美国的P2P行业增加了新的监管机构,即消费者保护局。至此,以周密严苛著称的美国P2P行业监管体系基本搭建完成,美国P2P行业的贷款违约率也逐步下降。但是,低违约率、有序市场是依靠高强度、高密度的监管施压换来的,国内野蛮成长起来的P2P平台能有多少底气、多大能力接受这样的监管?再看看韩国的P2P行业监管现状。韩国针对P2P行业的监管强调保护消费者权益,并将其划入网络中介电商监管范畴。以2002年制定的《电子商务交易消费者保护法》为例,立法明令禁止了电子商务企业以夸张、虚假信息诱骗消费者进行交易;单方面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形式要求消费者购买服务等行为。然而国内多数P2P平台最擅长的恰恰就是夸大包装、自我炒作、制造噱头、轰炸营销,如果以韩国的监管来审视国内P2P平台,又有几家是合格的?事实上,细细追溯海外地区的P2P行业监管立法,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诸多限制,国内P2P平台走出去或许容易,但能否进入当地市场就不得而知了。

2、全球化影响力及充分的海外资源是决定国内P2P平台能否布局海外的关键因素。

以现阶段成功涉足海外的P2P平台为例,每一家平台的背景实际上都不简单。陆金所、宜信是巨头代表。这两家平台是占据绝对领先地位的行业寡头,不管是从市场占有率还是平台规模来看,当下甚至还没有一家平台能够与其比肩。此外,以陆金所为例,背靠平安的金字招牌不仅让其得到了快速发展,还令其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规模的P2P平台。点融网有外资银行的加持。事实上,点融网在成立的两年多时间内一直都是平庸无奇的。但事实上,点融网的血液注定了它迟早会在海外市场熠熠生辉。点融网的创始人苏海德曾经任职于Lending Club,深谙海外市场的运营之道。笔者猜测渣打银行唯独青睐点融网,与这一层背景也不无关系。借助渣打银行的资源优势,点融网在完成融资的两个月之后,就迅速拿下韩国十大财团之一的韩华集团,正式进入韩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新联在线则不乏海外上市企业集团的暗中助力。根据前不久的消息,新加坡地产集团Kingsland名下子公司Kingsland Global在澳洲完成上市,值得玩味的是Kingsland Global的CEO就是新联在线联合创始人之一李国兴。一方面,有消息称Kingsland集团有意将触角延伸到互联网金融领域,计划通过新联在线将海外优质资产引入中国,这一举措有望缓解国内的优质资产开发困境。另一方面,新联在线方面称接下来有意布局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事实上,稍微追溯一下李国兴的身家背景,就不难得知新联在线对东南亚市场的青睐并非空穴来风。据笔者所知,Kingsland Global在柬埔寨和马来西亚等地拥有多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因此也不排除李国兴今后会利用自己在东南亚的资源便利来协助新联在线拓展当地市场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海外市场看似充满诱惑力,实则关卡重重。除了当前完成布局的少数几家P2P平台以外,大多数平台仍陷于“心已远,身难动”的尴尬境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