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融城网-专业贷款知识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融城网 > 借钱中心 > 网贷攻略 > 活期理财产品,于p2p是毒药?

活期理财产品,于p2p是毒药?

点击: 时间:2019-06-26


“你是哪一颗让我上瘾的毒药,我一辈子戒不掉。我等你喂我一口毒药,让你在胸口狠狠地绞”,这是歌手黄中原演唱的《毒药》,歌曲诠释了对爱情欲罢不能的真挚痛苦感受。对于某些P2P网贷来说,如今面对的状况就如同面对着两种毒药,左右为难,怎么选择好像都是一种陷阱。

很多网贷玩家都很清楚,目前很多P2P平台为了更好的吸引投资者,迎合投资者投机需求心理,推出了明目繁多的定、活期“类借贷”理财产品,采用先吸收投资者的资金,然后进行自动组合投资,结合债权转让功能,从而满足个体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因为这类产品其实是借鉴了银行的吸储放贷模式的,这已经成为P2P行业之中迎合众多投资者的必要手段,是灵活经营获取投资者青睐的重器。

这类产品如果不是违规自融,采用的就是一种大量标的的期限错配,说白了就是一种相对高级的拆标现象。

但对很多平台来说,采用这种模式就是在饮鸩止渴,也是一种铤而走险的游戏,很容易引起资金链断裂,就像和喝一种慢性毒药,不知那一天就会毒性发作,一旦没有应急治愈手段,很容易毒发身亡。

第一、这种模式很难满足监管办法中对网贷机构的定位要求

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的明确界定,国家对于P2P的定位信息中介机构。

《办法》指出,网贷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专门经营网贷业务的金融信息服务中介机构,网贷业务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为借款人和出借人实现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资信评估、信息交互、借贷撮合等服务。

网贷机构其本质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因此网贷机构不得背离了信息中介的定性,承诺担保增信、错配资金池等,由信息中介异化为信用中介。

非常明确,国家是不允许网贷机构进行私自拆标的,目前来看采用这种类借贷模式对于网贷平台来说就是在走钢丝,很难说不会触碰监管的红线,特别是一些羸弱平台,由于资产端的获取持续能力不足,不能形成较为均衡的项目储备池,很容易形成资金与债权的不对应,走上边吸储边放贷的类资金池模式,这对于p2p平台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归路。

第二、这类产品从设计之初就存在BUG

大家都很清楚,这类产品的关键点就是实现资金的进出具备相当的流动性。产品设计的逻辑就是把不同期限的系列债权进行期限错配,形成一个资产包,按照平台现金流动节奏持续推出每期产品,用来归集计划资金。一旦两者不能一一对应,就会形成类似资金池,而这个额度控制是很难把握的。

如果进入平台账户资金大于对接债权,平台需要垫付投资者多余资金的利息支出;如果募集资金小于债权额度,又会造成债权包匹配难度,平台需要垫付借款余额。在循环的过程中,要确保不断更新的资产包和募集资金都要匹配,还要保证到期的投资资金按时转出持有债权收回资金,因此对资金流的提前测算和产品的发行计划要求很高,如果说没有大额的长期资产端和持续的资金增长体量其实是很难运作下去的。

这就像是一个BUG,一个运作程序死循环,但对于平台来说,无论是把长期标分拆成短期标,还是把大金额的标的分拆成数个小额标,看起来都是有利可图的:

一是可以迅速聚拢人气,借旧还新,保证平台类借贷产品能够运作下去;

二是运用期限分拆成倍放大平台的累计成交量,又可以反过来提升平台的人气;

三是顺应网贷的小额分散投资的定位趋势,提升平台在投资者心中的心理安全评估系数。

但这其实只是一种环环相扣的理想状态,一旦遇到资金大规模撤离,或者前期债权出现较大的违约(即使有足够的抵押,处理抵押品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后续资金就可能无法包容这种借贷游戏的周转节奏,平台的资金链就可能会断裂。也就是说平台的潜在流动性风险是这种类借贷产品的一个永存的BUG,从产品的设计源头上就无法根除。

第三、突发事件会要了这种运作模式的命

对于一个普通平台来说,相对于坏账和盈利水平,突发事件造成的挤兑更容易压垮一个平台。有人认为一个正规经营的平台,债权和投资资金是一一对应的,即便是出现一些债权预期,只会影响该债权对应的投资资金,其他投资资金是不会受影响的,正常来看怎么会出现挤兑现象呢?

但对于存在类借贷产品的有些平台来说,既然这种模式几乎雷同于银行的信用借贷,如何防止出现不断增多的不良债权、流动性跳跃和资产贬值带来的挤兑危机,将是挑战一个平台是否能健康运行的根本所在。

目前网贷平台对接的资产端大都是一些抗风险性较差的小微企业或者新兴产业,极易受周期性经济波动影响,而P2P被人为妖魔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负面消息很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旦平台对接的资产端出现一些纰漏,往往会被飞速传播,而且会被“传播杠杆”不断放大,极易引起平台挤兑波动,最终导致平台资金链断裂,顷刻间就会轰然倒塌。这也是监管部门一再严格网贷平台不允许吸储不允许放贷的根本原因,至于涉嫌自融的平台,那就等同于直接开枪自杀,不是什么毒性大小的讨论范畴了。

既然这种模式会有这么大的潜在风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平台采用这种模式呢?其实对于这些平台来说,已经中毒太深,骑虎难下了。

在当前形势下,P2P网贷平台无论怎么为自己增信,无论怎么信誓旦旦洗白自己,在人们的心目当中,网贷始终是一类高风险的投资游戏,人们对它的风险判断不同于股票、基金、保险等理财方式,关注点不是盈亏大小而是资金安全高低。也正是在这种潜意识指导方针之下,人们往往对资产的流动性更为关注,这对于一些羸弱平台尤为明显。

原因一:投资人的安全期限意识认为短期标安全系数更大,投资人尤其喜欢3个月以下的标的;

原因二:具备投机需求的投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需要大量短期标的,快进快出;

原因三:对于P2P网贷形势判断不明朗和经济形势的趋缓压力下,使投资人偏向于短期标的。

也正是在于这种形势下,对于很多羸弱平台来说,背后没有可以增信的大树,也缺乏使人信服的强壮体量,要想获取投资者的青睐,只能破斧成舟,搞出很多所谓的产品创新,基本上都是走上依靠短标高息揽客的路子。为了获取足够体量的短期高息标的,只能采用大量拆标形式,甚至于虚拟标的,借新还旧,很容易变成一个自融性质的资金池,那就真是与毒药为伍,早晚会毒发身亡。

可如果不这样,平台又可能无法快速发展起来,当前P2P网贷行业正在经历优胜劣汰的关键时期,平台的“虹吸现象”真在加剧,一个平台如果自身实力不能快速增强,很可能会被湮灭在这场行业蜕变的大戏中,也如同中了毒药一样,直至慢慢死去。

一边是毒药,一边还是毒药,那岂不是就宣判了P2P网贷的死刑了吗?当然不是。

我们务必要确认一点,网贷一头连着是数以万计的广大投资者,一头连接着小微企业、个体经济体,从众永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网贷永远是一个如履薄冰的行业,随时的突发事件都可能要了一个平台的命。一个平台是否能健康发展下去,靠的是自身的健硕和强有力的免疫力。这也从一个层面佐证了一个平台的发展靠的是踏踏实实做好产品,不要太过于执着一个极度单一产品维度,使之受到行业景气周期不过于敏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抗击打能力,坚守政策底线,先培育开发优质债权能力,再一步一个脚印把体量做大做强,使平台需有足够的信誉和人气,从而保证平台健康发展,足以抵抗任何毒性影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