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 07-20 履约担保平台爆雷保险公司会兜底吗?
- 07-20 团贷网维权:催收现状与诉求
- 07-20 【鹰眼看网贷】互联网金融路在何方?
- 07-20 参与“金融互助”组织的投资者是否受法律保护?
- 07-20 美国歌手diss姚明的真相是什么?diss姚明的美国歌手叫
- 07-20 最新 | 礼德财富以涉嫌集资诈骗正式立案
- 07-20 互联网金融变革下 如何重新定义P2P?
- 07-20 奔驰维权事件另类视角:汽车经销商金融服务费溯源
- 07-20 微贷网即将上市,但暴力催收问题影响股价
- 07-20 银发族,小心新一波"理财销售战"?
热门文章
- 05-08 利民网黑料少之又少 但董事长曾被列为被执行人
- 06-28 银行员工群发邮件自曝被绿全过程
- 09-14 重视这些典型特征后,网贷投资踩雷的几率将锐减!
- 09-30 2018年都有哪些好的投资机会?
- 10-31 网贷中介教父及其门徒:年入千万却难逃原罪
- 08-02 资本寒冬当道,矿机三巨头IPO之路荆棘满途
- 05-23 平台“截留”回款,是自救还是自杀?
- 02-26 银豆网爱投资事件启示:再看看你投的企业贷
- 10-24 其实,人血馒头有四种吃法
- 05-25 普通家庭千万别买年金险,很亏的!
你不知道的P2P行业秘密
行业外的人也许不敢相信,从投资人、借款人到平台乃至监管层,没有人清楚了解P2P行业的全貌,整个行业都在盲人摸象!所有人都只能从自己的那一个角落感知P2P行业的有限纹理,而凭借这有限的信息去推断整个行业,又往往谬以千里。
有平台暴雷,深陷于坑的投资人便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P2P就是骗人的!显然,这对那些虽然为数不多却极尽努力的平台并不公平。
就信息透明度而言,P2P平台对投资人作的信息披露太少了。
某知名大平台正在热推的一款产品赫然标明“由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全额本息保障”,这显然有悖于当下监管层要打破刚性兑付的精神,再联想到今年3月份保监会曾要求清退所有P2P账户资金安全险的保守态度,不免让人感觉有些奇怪。
可是,我们却在产品介绍中找不到任何关于这个保险合约的具体内容。没错,没有任何介绍。——典型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再例如投资人最为关心的逾期率与坏账率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平台而言,这两个数字都是秘而不宣的。也有少数平台主动公布了相关数字,但真实性如何呢?
某知名平台号称自己连续3年保持0逾期的行业纪录,也有一些平台自称不良率低至百分之零点零几。该如何看待这些漂亮的数字呢?实话说,我是从业者,但我也不敢说这些数字真实与否。
为什么?从反面来说,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截至2016 年一季度末,银行业不良余额已接近 1.4 万亿,不良率达到1.75%。
大家都知道,就资产质量而言,银行资产优于P2P行业资产;就风控水平而言,银行风控优于P2P风控。那么,理论上,P2P行业的不良率没有理由优于银行,甚至不良率应该大大高于银行。
而现在就大家公布的数字来看,显然并非如此。所以此处不得不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正面来说,个别平台做出漂亮的数字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不少P2P平台成立时间极短,刚刚成立一两年甚至几个月的平台比比皆是,而平台又不乏长期标,例如长达36个月的标,大量标的仍处于未到期状态,那么可以说,风险集中暴露的时间点还未到,这个时候公布逾期率虽然数字漂亮得不像话,但也有可能是真实的;又或者平台运用自有资金补上了窟窿,做到了账面上的低逾期,也是有可能的。
还有不少平台喜欢玩文字游戏,“历史100%兑付”“平台对投资人逾期率0”,看明白了吧?反正到期我连本带息给你了,至于这钱是不是平台出的你就别管了。对于投资人,貌似这种解决方案不错,反正收益保证了。可这个数字掩盖的是真正的平台风控水平,你无法知道,平台承受的极限在哪里,你也不知道,你是不是就恰好成为了压垮平台的那最后一根稻草。
因此,只能说,若想理性投资,就不要太纠结这些数字了,因为参考意义真的有限。
与逾期率可以并称P2P界“天问”的是风险保障金的问题,如何提取?提取比例?坏账覆盖率?保障金总规模?等等,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能看到各类平台在言之凿凿谈论自己的保障金,而一旦深入到这些细节问题上,又都含糊其辞或者闭口不提。
就这些问题而言,不止投资人一头雾水,监管部门同样一头雾水。如果苛刻点来说,P2P行业的信息披露根本尚未真正起步。可是,能不能说P2P平台就是这个行业搅混水的罪魁祸首?恐怕也不能。
中国完善的征信体系的缺失导致P2P平台有口难言,信贷资产逾期比例极高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与此同时,行业中的各个平台又基本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这给不少借款人以多平台重复借款的空间,例如虽然只拥有3万元的信用额度,但可以在几家甚至几十家平台每家借款3万元,因此有极大比例的信用贷款是被用于借新还旧也成为了业内公开的秘密。
平台难以完全掌握借款人的真实信息,那么行业的宏观信息平台能够准确掌握吗?也难。
中国P2P行业发展历史极短,权威的第三方结构更是少的可怜。举例说,就今年5月份的网贷全国成交额这个数字,某机构发布数据称“5月份全国P2P网贷成交额逼近2000亿元,达1912.04亿元,环比增长12.34%,同比增长1.51倍”,而另一家机构则称“随着网贷平台数量的减少,5月全国成交总额也随之下降,为1280亿,环比下降3%。”
数字出入不是一般的大,甚至连发展趋势的判断都是相反的。不得不说,P2P平台自身,也在盲人摸象!
更何况,P2P平台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含糊其辞其实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对于信批,监管层的硬约束细则迟迟未能落地,信批变成平台的自选动作,这样的情形下,平台其实进退两难——不披露,被人诟病不透明,但披露太多,往往又会涉及对公司核心信息的泄露。把自己的老底儿完全暴露在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视野中,恐怕没几个平台有这个胆量。
这个行业的难受之处在于,所有人都正在忍受行业初创期的阵痛,同时所有人也都在感受难以改变的无力感。这种痛的消除,只能寄希望于严格监管细则的尽快落地,此外,还需要等待问题被缓慢消解的无尽耐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