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融城网-专业贷款知识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xm > 借钱中心 > 网贷攻略 > 受困于成长:P2P的盈利路为何如此难走?

受困于成长:P2P的盈利路为何如此难走?

点击: 时间:2018-08-25

如果说一家企业或者一个行业的跨越点在于“盈利”,那么显然,P2P正受困于这块成长路中必经的“坎石”上。在整改到来之前,许多人曾将行业的未来誉为“虹吸效应”的显现。寡头级平台诞生、行业量级的偏向性,这些都被看作是监管介入后必将发生的改变。但即使是这些备受瞩目的平台,在面对盈亏问题时,也无法轻松越过“障碍”。

当我们在关注背景、关注体量、关注布局时,也许横亘在众多P2P平台面前的更多是“如何获取利润”这个道阻且路长的疑问。

1.风雨中的P2P小船

《P2P网贷行业2016年10月月报》显示,10月网贷行业成交1885.61亿,环比9月减少了3.28%。不仅是成交量有所下跌,投资人数也出现回落,环比下降0.3%。

而唯一好过的,也许要数那些上市系及新三板的挂牌平台。

在网贷行业大面积增速放缓的情况下,10月月报中,这几家平台的指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势上扬。数据显示,10月上市系平台成交量为580.11亿元,新三板挂牌平台成交量98.15亿元。

不过,即使是这些占据市场大量份额的平台,也不见得“家家有钱赚”。

在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纽交所和新三板披露的25家平台中,盈利的方才16家左右,净利润亏损的为9家。除了宜人贷令人刮目相看的226%净利润增速以外,其他大部分盈利平台的净利润维持在千万左右。

即使在P2P的老家——英国,这一情况也不见得有所改变。

在经历了漫长的11年之后,全球第一家P2P公司Zopa才终于实现盈利。其中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便Zopa发放的贷款量已经超过了17.5亿英镑,但Zopa11年间的合并利润还不足6万英镑,亏损额更是年年攀升。

与我们想象的不同,与急速增长的成交量相伴的,常常不是稳步攀升的利润,而是连年递增的亏损。由于寻求规模上的极速扩张,很多平台舍弃了正常的发展路径,用“赔本赚吆喝”的形式来增加成交体量和估值,而这也是全球P2P市场规模暴增下,我们所看到的“行业通病”。

“寡头”尚且不好过,那些挣扎在生死存活线上的小平台则更是“凄风冷雨”。据公开数据测算发现,10月份排名前30的P2P网贷平台贡献了933.25亿元的成交量,占到了行业整体成交量49.49%;而排名前三的P2P网贷平台又占据了排名前30平台的近一半,即行业整体成交量的约四分之一。

这也意味着,仅有10%的平台有资格考虑“如何盈利”的问题,而90%的平台都要面对“如何生存下去”的局面。

2.“难过的日子”如何过?

P2P盈利的问题,说到底是模式及思路的问题。当然在监管介入后,又将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制度化。

实际上,像Zopa和LC这样的成熟型平台,尚且徘徊在“盈亏平衡”的及格线上,年轻的中国P2P自然不会在现阶段就出现行业整体盈利的情况。

Zopa和LC是信息中介的典型代表,即投资人直接将钱借给有资金需求的借款人,而网贷平台就像房地产中介一样只负责撮合交易。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不必为贷款进行风险拨备,避免了以此带来的资金浪费,降低运营成本,从而“轻装上阵”以获得快速的业务扩张。

我们通过查看Lending Club最近的季报我们就可以看到,LC的主要营业收入来自四个部分:交易费、服务费、管理费和其他收入。其中第二季度平台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9.5亿美元,交易费累计收入达到1.024亿美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超过90%。也就是说,平台的交易规模越大,带来的营收也就越高。不过,这种模式很容易面临营业收入无法覆盖营业支出的问题。

而在中国,在向信息中介的转变中,众多P2P平台面对的不仅是营业收入问题,还有涉及银行存管、资产端调整、获客成本等高昂的运营成本。

与纯线上的美国网贷模式相比,国内的P2P网贷平台们大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网贷模型。所以营收的主要来源仍是线下房贷的利息收益。而这部分利息收益中又要包含为了兑付风险的费用、日常运营推广所需的费用以及为了获客而减免的VIP、充值和提现等额外的手续费用。所以即使每月有百万的营收,大部分也都仅够支付日常运营的成本而已。规模大、坏账低,开支还要控制,在眼下的中国市场,要满足这几点更是难上加难。

受到监管影响,以小微、分散的特点激活最广大投资者的P2P行业,如今正面临着获客成本“入不敷出”的难题。行业信誉危机使得客流量逐步减少,也变相增加了行业的获客难度。如果说2015年300/500元一人的获客成本尚属正常,那么2016年动辄上千的例子就是行业“入不敷出”的获客实情。不过相比高额的成本投入,反馈给平台运营者的却是不尽如人意的转化率。

除了高昂的获客成本以外,银行存管又是另一个成本“大头”。比方说尽调一次5万元,技术对接一次性35万元,技术维护费每年7万元,账户管理费每人每月5毛。再加上通道费交易费,粗略一算,银行存管一年需要耗费上百万。显然,这笔费用对于利润微薄的P2P平台而言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过即便如此,银行存管这道硬杠杠仍然成为趋之若鹜的背书标准。

眼下,摆在P2P面前的转型方式非常清楚,要么舍弃理财端,专注为大平台提供资产;要么通过拆分,把线上线下业务剥离开,形成集团化运营。而无论是哪种转身形式,P2P盈利的前景仍然不甚乐观。

靠规模效应来挖掘用户,再通过平台附加值来实现盈利,这种方式似乎在当下失去了灵性。目前,国内公开宣布实现盈利的平台不过20几家,而新规之下,平台的盈利点又将面临一次新的收窄。

不同以往的是,这次收窄,也许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扩充就可以解决的。


标签: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