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 07-20 履约担保平台爆雷保险公司会兜底吗?
- 07-20 团贷网维权:催收现状与诉求
- 07-20 【鹰眼看网贷】互联网金融路在何方?
- 07-20 参与“金融互助”组织的投资者是否受法律保护?
- 07-20 美国歌手diss姚明的真相是什么?diss姚明的美国歌手叫
- 07-20 最新 | 礼德财富以涉嫌集资诈骗正式立案
- 07-20 互联网金融变革下 如何重新定义P2P?
- 07-20 奔驰维权事件另类视角:汽车经销商金融服务费溯源
- 07-20 微贷网即将上市,但暴力催收问题影响股价
- 07-20 银发族,小心新一波"理财销售战"?
热门文章
- 05-08 利民网黑料少之又少 但董事长曾被列为被执行人
- 06-28 银行员工群发邮件自曝被绿全过程
- 09-14 重视这些典型特征后,网贷投资踩雷的几率将锐减!
- 09-30 2018年都有哪些好的投资机会?
- 10-31 网贷中介教父及其门徒:年入千万却难逃原罪
- 08-02 资本寒冬当道,矿机三巨头IPO之路荆棘满途
- 05-23 平台“截留”回款,是自救还是自杀?
- 02-26 银豆网爱投资事件启示:再看看你投的企业贷
- 10-24 其实,人血馒头有四种吃法
- 05-25 普通家庭千万别买年金险,很亏的!
招财宝违约哪里是什么私募债全是一堆垃圾债
上一篇我们讲到阿里招财宝的商业模式和目前碰到的利弊问题,然后也提到了浙商财险的脑残之处,再然后也顺带着提到了CDS,因为上次着急吃饭,所以大概就花了半个多小时随便扯淡了下,今天我们继续扯淡:
第一个问题,事件交易细节及始末
我们还是先还原整个事情,目前基本上的交易细节已经非常清晰了,这个没什么太大的难度,市面上有几篇很不错的文章,我简单的回顾下。
侨兴企业通过粤交所(地方金融资产交易所,归属地方金融部门管理)发行了一笔企业债务融资(并非是目前媒体所说的私募债,后面会讲到,这种地方金融部门监管的债务融资方式没有纳入任何国家层面的监管体系,门槛极低,让我界定的话是典型的“中国垃圾债”)金额大概十亿+以上(目前出现违约大概3.2亿左右,不去深究数字了,不重要)。
这个是整个事件最基础的一部分。
粤交所只是个地方交易所,用户也很有限,往往出现的情况是成交清淡,企业发了债务融资,但是没有人来买,所以这个时候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入场,他们有庞大的用户,也有很多的钱,但是没有资产给客户,于是一边有资产,一边有钱,干柴烈火互有所需,然后就在一起了。
当然招财宝也不是交易所所有的企业债都会对接,他要求所有的企业债都必须得到金融机构的背书才能放入他的资产池里卖给客户,于是侨兴的企业债为了能进入招财宝,就必须得到一家还过得去的金融机构的背书和认可。
浙商财险于是出场提供信用担保,我在第一篇文章里提到过,担保这种脑子进水的人才会干的事情,浙商怎么就干了,晚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侨兴曾经的贷款行,广发银行给了浙商财险反担保函,浙商财险才给招财宝做的信用担保,这么想起来也就是能理解,在银行出具反担保的基础上做信用担保,那就基本等于躺着赚钱的业务,反正出事情了,银行兜底。
整个链条串起来就是屌丝相信蚂蚁招财宝,招财宝相信浙商财险,浙商财险相信广发行,这里可能唯独没人相信借款的侨兴这企业本身会还钱。这个就是中国金融业的悲哀,大家压根不关心是谁在借钱,怎么还钱,只关心谁给他做了担保,谁来兜底,于是在企业没能还钱的时候,扯皮大战就开始了。
当初招财宝设计产品时候所有的核心是基于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的产品都是相对安全的基础上的,虽然我一直认为这个前提是有巨大的BUG的,因为我从来不相信什么狗屁大型金融机构的产品就没有问题这个说法,我见过比国内大型金融机构还大的机构照样趴下死给你看,但是招财宝坚持认为这个前提是安全可靠的。
其实这次事件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你认为牛逼无比的金融机构现在装傻给你看了,阿里说浙商赔,浙商说广发赔,广发说,我靠,光我屁事,我压根没出过保函。于是事情就停摆了,市场就傻眼了。
这里其实还冒出来了一家新的金融机构叫众安保险,这家保险公司的出现跟招财宝的交易结构相关。招财宝虽然屌丝用户数以亿计,但是像侨兴这种几年期的企业债,发行难度其实还是很大的。
屌丝喜欢短平快的项目,所以这个时候阿里招财宝在这里进行了伟大的“金融创新”,他通过系统可以让购买了长期企业债的个人,可以用所购买的企业债进行抵押在贷款,俗称变现。这样的话,你如果不缺钱,你就持有到期,你如果缺钱的话,那就可以随时抵押贷款,拿到现金,也获得了持有期间的利息收益。每次变现给阿里招财宝貌似千分之一的手续费,然后这个从原先企业贷转变成个人贷的过程中的担保就是用众安保险来担保的,所以这次事件众安也拖了进来,可能也成了交易博弈方之一。
具体要不要承担保险责任,这个要交给法官判断,我们谁都没有办法下结论。
第二、阿里招财宝变现的实质以及风险大小的问题。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只是提到了阿里招财宝作为一个平台,理论上是不需要承担赔付责任的,事实上阿狸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目前招财宝平台上差不多三千多亿规模,1%的违约率也差不多三十多亿了,如果让招财宝都要承担责任,估计我看破产也不远了,关键是一旦赔付过一笔业务,后面的借款方都有样学样不赔付了,那招财宝真是要哭死了,所以这个先例感觉是不太可能开的。
但是事实上这样对阿里的数以千万的屌丝用户来说是不公平的,我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屌丝用户压根无法理解他们在购买的东西是什么,从用户适当性还有风险充分提示的基本商业伦理上来看,招财宝是明显失职的。
去年的时候,我碰到很多用户都跟我说在阿里招财宝上玩变现,说收益率可以高达30%,甚至可能更高,我一直无法理解,后来有一次在马桶上没事仔细看阿里的协议,才发现其实所谓的变现就是前面所说的是个抵押资产再贷款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风险是很高的,他会引发双重损失。但是这样明显的风险事项,并不是在显著位置提示风险的,让很多金融白痴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个人感觉是有一定的责任的。在金融业务里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下,一般会面临金融高压处罚。
最近德意志银行被罚款140亿美金就是因为次贷危机的时候,德意志银行误导消费者购买大量的高风险债,风险提示不充分的后果其实让很多银行都受到过重创,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监控部门一直致力于追究金融机构在危机中负有的责任,多家金融巨头为不当销售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承担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罚款。
2013年,美国摩根大通银行因金融危机前不当销售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和解协议,和解金额高达130亿美元。
今年4月,美国高盛集团同意支付50.6亿美元罚款,以了结相关诉讼,所以这次如果说别人不赔钱,阿里招财宝完全撇责,可能难度也会比较大。从监管角度来看,这次违约事件或许会是个里程碑事件,本来就已经风声鹤唳的互联网金融可能进一步收到高压态势的可能性在增加。
另外,我感觉从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看,阿里的变现用户可能是需要小心的,因为从理论上所有参与了变现的用户都可能面临一个潜在很大风险就是被你的下家追索,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意味着,你不但理财资金损失,可能还会倒赔上一笔很大的钱。这个可能性其实还是很大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给大家,一个人买了10万的企业债,然后他抵押10万的资产,贷款9万,这个过程是如果没有金融机构来承担风险的话,那么这个用户就会很悲催,他不但自己购买的十万的理财没有了,然后他还背上了9万的债务。如果他变现次数越多,理论上他背负的债务就越多,也就是再算下去,如果他贷款九万又去买了企业债,然后又抵押变现8万,那么就是意味着他可能最后10万理财全部打水漂还背负了17万的债务,以此类推就行了。
所以,不能简单的看待变现的问题,一旦金融机构不准备担保,那么这就将是个极大的噩梦。
在这里其实我们还是要澄清一个简单的问题,“变现”到底是不是证券化行为,我觉得显然不是的。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这里要引入一篇我去年写的文字《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可能的危机》,做个简单的科普:什么是证券化?
普及一个简单的概念,什么是证券化。证券化这个东西其实没那么复杂,举例,我今天借给你十块钱一年期10%的利息,我就拥有了十块钱的一年期债权,但是我突然碰到点问题,需要用钱,怎么办呢?这里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我把债权抵押掉借钱,第二种就是直接转让债权给第三方。
两个方式都是让人拿到了现金,但是本质上有区别的,第一种就是不管你借出去的钱是否收得回来,你都得还人家的钱,其实本质是你用你的权益做担保再借一笔钱的行为。第二种不是的,第二种就是你直接把权益让渡掉了,不管那债权是否收得回来,都跟你没关系。很显然阿里招财宝的“变现”是第一种,而不是第二种。而我们一定要记住,后者才是证券化的本质,前者说白了就是借贷行为而已。
目前市面上很多人所谓的证券化,本质都是信贷,都是借钱的行为。
目前市面上看到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在扯ABS,然后大肆报道,其实所谓ABS也就是资产抵押债券((ABS, Asset Backed Securities),也属于证券化的一种,当年阿里小贷通过东方证券还是东方资产(忘记了),做了一笔阿里小贷的资产证券化,大写特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为什么呢?
其实那都不是真正意义的ABS所导致的结果,因为风险并没有流转出去,阿里的ABS做的其实还好点,还做了一些结构化的安排,大概是30%的劣后兜底,就是说阿里的坏账不超过30%的话,都是阿里自己承担的,超过30%才开始亏到购买阿里这些资产的人身上,还算不错的结构设计,但是很多ABS,都是要求资产方作回购安排的,什么是回购安排,就是出现风险,你得自己来购买回去,这个其实跟证券化,一点毛关系也没有,本质就是债而已,还是一个借钱的行为。
证券化的本质是风险的不断流转,到谁手上出事了,就死在谁手上,他就要求每个人都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资产进行有效定价,然后对自己的定价负责,最终形成市场合理定价,而债这个事情,就是不管你流转多少次,风险到最后都是发行方的,所以市场往往就不需要定价。跟卖青菜白菜一样,反正看谁发行的就行了,所以现在很多ABS做到最后,也就只敢做做阿里、京东一些大平台的标的,而不关心真正的资产质量,因为他们都是在做债。
借贷模式我们就先不提了,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以后我写美国信贷危机的时候,可以好好再谈谈),我们还是继续深入探讨上面说的把我借出去的钱给证券化的命题。
因为我借钱出去,要把这个债权转让出去,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纯粹的一对一的债权要转让出去其实难度是很大的,金额小、期限短还好说,一旦金额很大,期限较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挺难匹配的。聪明的华尔街投行就想了个办法,把一笔金额较大的债权分拆成很多份,然后卖给很多人,这样的话就容易卖出去了,这个在中国姑且叫金额错配。
在中国其实还干了另外一件事情,姑且叫期限错配。(为什么叫姑且呢,因为这两个词的用语环境发生理解变异)但是期限错配这个概念理论上在证券化的过程中是没有的。所谓期限错配,自然就是本来一年期的,我把它做成了一个月期,或者三个月期等等,这样就更好卖了,但是为什么国外没有呢。
因为证券化的过程就是你自己承担风险的过程,你买了一份债券,债券的利息本质是两个属性决定的,一个是安全性,另外一个就是期限,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你对期限和风险匹配产生了自己的定价过程。
简单理解,一个月的一笔债权你觉得8%就够了,如果是三个月你可能就要10%了。
这个都是你自己考虑了安全性和期限之后,自己得出的定价,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自己考虑是否出让给别人,如果转让不出去,那就你自己持有到期。但是很着急用钱,那你就降低收益呗,再不行就亏损转让呗,一般成熟市场都会有合理市场定价,哪怕再烂的债券,理论上都可以出售,垃圾债里出过很多牛逼人物,这个话题有空也可以谈谈。所以你就会发现,证券化市场里,其实本质是不需要期限错配的,因为他的期限流转是他自己在市场流转过程的,不需要错配去解决。
那为什么中国会有呢?因为中国的市场我前面说了,风险最终还是靠发行方承担的,那么也要发行方来承担期限错配后的赎回责任,平台方必须要去回收他自己发放出去的债权,无论是几个月的,而一旦无法回收,那么也就是意味着违约了,平台方就要承担责任,如果平台方不需要承担回购的责任和义务,那么还好,但是显然在中国这个是卖不出去的。
所以,在中国很多披了证券化的外衣的所谓金融创新,本质都是债。
这里的问题还可以深化下去,就是市场你会发现很多人其实并非因为真缺钱就开始把手头的资产给证券化了,他们发现只要市场有差价就可以把产品流转了。
什么意思呢,我是10块钱10%的利息借出去的,如果有人觉得这个资产不错,借款人肯定能还款,那么市场一旦有人愿意8%来买,那么他就可以把这个债权卖出去,然后就可以无风险的赚取2%的利息,如果买入卖出的时间很短,假设一个星期就能操作一次,那么每次就是2%的收益,一个月就是高达8%的收益。年化就是96%的收益,暴利啊,当然这个是我假设的。实际不会那么高。但是理论是一样的,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人专门去找到这样的资产,然后转手卖给别人,这样的人一般就是投行,也就是金融领域的二道贩子。
所以很多人觉得投行很牛逼,不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很牛逼,很大程度上他也就是个拉皮条的,只是更高级点,拉的皮条离钱更近点而已。
现在大家明白了益,所谓证券化就是这么个东西,把可能有潜在收的资产(任何资产,不限于债权),只要未来具备现金流的东西,都做成证券,变成现金。在华尔街的金融领域里的人,每天脑子里想的东西就是把未来拥有现金流的东西都用这样的思路进行证券化,信用卡应收账款, 汽车贷款, 学生贷款, 商业贷款, 汽车飞机厂房商铺租金收入, 甚至是专利或图书版权的未来收入等等。美其名曰,金融创新。
对的,华尔街过去几十年所谓的创新,就是倒腾资产,然后把他卖给有钱没地方去的**,他在中间赚取差价。谁会是这样的**呢?其实都是很牛逼的一点都不傻的机构,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私募对冲基金等等,在中国是谁呢?中国一般就是老百姓了。其实美国这些机构的背后也都是个人,这点上其实中美都是类似的。
这里我们再解释下流转的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如何确保最终资产不出问题,因为这个是转让的前提,如果最终资产出现问题了,那么所有的流转都是扯淡的事情。
事实上这个问题是谁也没办法解答的,因为我曾经说过,所谓风控本质上都是伪命题,神仙也无法有效判断一个资产到底属于风险资产还是无风险资产(可以看我另外一篇文章,金融机构谈风控那是扯淡)。
金融风险本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大程度上都是被掩盖在地底下,跟火山一样,你无法察觉,等你察觉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系统性风险是大于个体性风险的,所以单独进行风险认定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我们的金融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社会规则的一种方式,追求的是一种大家的认同,都觉得没有问题,那就是没问题,有问题也没问题。都认为有问题,那么没问题也是有问题。所以,在美国简单的风险认定工作,一般就是交给评级公司,评为AAA,那么大家就认为没有问题。如果评为BBB,那么没问题也是有问题了。
穆迪等这样的评级机构与其说是具备风险识别能力,倒不如说是制定了游戏规则,然后形成了市场共识更准确。下面我会再仔细阐述几个案例来解答这个问题。
那么第一个问题就这么简单阐述过去了,当然不用评级,你也可以自己凭感觉去决定有风险还是没有风险,这里还有个点是理论上的证券化过程是一个风险让渡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击鼓传花,你只要觉得你不是最后一棒,那么也可以。
这里解答第二个问题,就是收益是否合理,你确定了基础资产没有风险,但是如果收益明显偏离市场价格,那么也意味着你很难转让出去。这里在美国其实是比较好的解答了这个方面的问题,但是显然在中国其实难度还是很大的。
第一个层面是美国是典型的直接融资市场,美国大概用了近百年的时间培育出了一个证券化的直接融资市场,很多企业借钱并不是从银行借贷,而是先找评级公司,然后在市场上直接发债,投资人自己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合适的债权进行投资,这里必须具备首要的要素就是市场投资主体的自担风险。
而显然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目前是没有任何证券化的市场的可能,除了股市,其实股市也不能说是严格的完全市场化的证券化市场,核心都在于中国的市场参与者不存在违约的可接受性。
很多人说为什么自担风险,是所有的核心呢。因为一个如果不违约,那么就意味着,市场是永远不可能出现合理定价的,我在三年前的文章里都提到过,中国哪里有什么资产管理机构,本质都是信贷机构,就是给你钱,你必须给我保本保收益,而一个市场都是保本保收益的话,也就意味着合理的定价的意义就丧失了,参与主体往往就不需要能力了,所以出现的情况就是中国的市场参与主体都是个体,而美国的参与主体都是机构。
美国的市场是需要极强的定价能力的,因为一不小心就血本无归。个体第一欠缺专业度,第二也往往不经济,导致最后的个体就习惯把钱交给机构打理。而且美国人的习惯更在于有钱第一件事情是消费,其次是理财。中国人的习惯是有钱先存钱,其次是理财,最后才是消费,到最后,就是应了赵本山那句话,人还在,钱没了。有时候看着那么多大妈大伯省吃俭用,一辈子辛苦,好不容易就那么点钱,然后被骗走了,想想也是挺悲催的。这个问题,我过去谈的太多,今天不多讲了。
在一个较为完全的市场化的市场里,我们会发现金融的定价能力还是非常有效的,具备定价能力的主体一定比不具备定价能力的主体更容易受到资金的青睐,从而能拥有更大的管理规模。市场有标准答案的时候,总是答对的人,当然会被人更喜欢,不像中国,没有标准答案,因为结果都一样,**和不是**的答案都是对的,那还有啥意义。
于是机构之间对于任何一个资产都有了各自的合理估值,从而实现流转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确切说,金融风险很大程度上是跟预期相关的,预期你会好,你一般都会好,预期你会差,结果你也会很差,尤其被主流机构给看重或者被抛弃的时候。
那么我们把问题继续看下去,所有证券化的前提其实都是要有基础资产的存在,因为这个是一切证券化的起点,那么从基础资产角度考虑问题的话,什么东西会是基础资产呢?
前面提到过一个核心点,就是凡是未来会有现金流的东西,都可能成为基础资产,也就是说,一样东西,未来会有收益,那么就可以先把未来的收益给折成现金给他钱,只要有这个行为,那么就可以把这个行为给证券化了。但是这个逻辑随着市场的钱越来越多以后,其实还在演变,加了几个字,就是凡是看上去未来会有现金流(收益)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基础资产。
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也懒得改了,他详细阐述了阿里招财宝跟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化的产品的本质区别,就是证券化是风险让渡的过程,而阿里用户则是一个风险不断积累的过程,事实上最终出现的问题是风险会因为你流转次数越多,带来的受损面就越广,前者是用户恒定的,一万个用户就是一万个用户,而后者用户是不恒定的,每流转一次,就增加一个群体的杠杆率,就多拖一个人下水。所以这次事件如果没有金融机构来进行承担的话,将会是不少用户的噩梦。
第三,各家金融机构谁的压力最大?
这个问题我真没办法下结论,以下每句话都是我做的推论,请别太当一回事,事实上这次所有的问题核心就在于广发行的假保函上,但是这个问题对于阿狸的用户并不是这么认定的,对于他们来说,担保函的事情,跟他们其实是没有关系的,他们认可的第一是招财宝,第二是浙商保险的担保,第三是众安保险。
事实上也是,如果不是有媒体捅出来,我估计都没人知道广发行的存在,也就是说广发行跟他们是屁关系也没有的事情。也就是从用户角度来看就是很简单的问题,你被骗管我们屁事,你赶紧还钱,不还钱我搞死你。
这个简单的逻辑来看,我估计招财宝的压力是不用说了,第一位的。第二位的自然就是浙商财险了,我们上篇文章谈过这个问题,脑子进水才会去做信用担保这种风险收益极度扭曲的事情。但是从最近的几个信息披露来看,可能在他们最初看这个业务的时候,以为是天上掉馅饼了。为什么啊,因为有银行保函在啊,保函在手,天下我有,出问题就找银行,不出问题,我赚保费,这个几千万是捡一样的容易啊。只是没想到最后发现,这个不是饼,这个竟然是个大坑。
所以,我们就真的好好想想问题到底处在哪里了。
我想到的第一个常识性问题在于,作为一家专业的保险机构在承保十个亿的信用保险业务的时候,对于反担保条件的审核居然会出现假保函的事情,就基本让人很难相信这个是一家专业机构所能做出来的决定,在保函业务上核实真假并不是一个特别难的复杂的业务,大部分的银行这几年对于融资性保函其实都管理非常的严格,很多商业银行都是收归总行层面才可以签发的,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其实都没权限签发融资行保函的。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简单的开一个询证函给相关机构,哪怕不是,只要随便找个关系,问问总行合规部门,我估计也就立马就可以发现真假问题,这个并不是什么太大难度的问题,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居然没核实出保函真假?本身就很反映业务的不专业,内控制度的不严谨了吧。
这个也是为什么我说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债权业务的难度是很大的,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里遇到过大量的欺诈事件,使得银行积累起了大量的风控经验和反欺诈手段,许多骗了非银行机构大量的钱的手段跑到银行里基本上不可能会被骗,银行的合规部门在这方面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都不是一些非银金融机构简单走进来就能学得会做得好的事情。
举个简单的例子,银行里信贷客户经理要求必须双人面签一些重要文件,例如担保函,借款协议等等,这个说说是简单的,但是实践操作是很困难的,我们有客户经理跑到客户公司去签字盖章,现实中都会出现四种情况,真人真章,真人假章,真章假人,假人假章。如果你不是资深客户经理,你压根无法面对这里的陷阱,这次浙商财险估计碰到的情况就是真人假章的情况或者假人假章的情况,现实中其实两个都可能是有的。
四川某大行就暴露出过一个案子,有人租用银行行长的办公室跟客户谈业务,然后骗了7个亿,客户从头到尾都在跟一个假行长在谈业务,出于对银行的信任,无条件的给划拨了资金。
也就是说,这次浙商财险有可能从头到尾就是碰到了假人跟假章的情况,也就是说跟浙商财险谈业务,签发保函的人从头到尾都是假的,当然还有可能是真人假章,见到的人都是真的,但是盖的章是假的,这个情况下,就明显广发惠州分行就必然是出了很多问题,结合招财宝的资金大部分都归还了广发行的贷款,这个角度来看,真人假章的概率可能更高些,当然我也是瞎猜的。具体等公安机关给说法吧。
很多时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合规问题能说的清楚的,因为现实的确是有业绩压力放在那里,也有同行博弈的压力在那里放着,所以经常出现规定无法得到执行的情况,我们以前碰到过的问题是去某公司要求法人签字,秘书说领导在里面,你把协议给我,我拿进去给领导过目下,过了会,秘书就拿了盖了章的协议就拿出来了,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办?!
现实情况下,客户经理就会很纠结,为什么呢?你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按照银行规定是必须面签才行啊,不然你压根不知道是不是本人签字,真出了问题,他就说我从来没有签订过任何字,章也是假的,你怎么办?但是你如果非要面签呢,客户不配合,你业务就做不下去,现实的情况可能就是也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睁只眼闭只眼,于是问题就出来了。
现实的情况是制度都是很好的,但是执行起来是很难的。
尤其是贷款难放,开展也很难的情况下,你总能被客户牵着鼻子走。所以我很早前说,金融业的风险其实很多都是操作层面的风险,但是这个风险又没办法完全给规避,尤其在骗贷上,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好,加上技术发达,骗贷风险陡然上升,银行业都防不胜防,所以,我经常鄙视一些没做过信贷业务的人谈信贷本身,尤其你一个从来不曾接触过信贷业务的非银金融机构,我真的很替他们担心,银行这口饭其实并不好吃。最近国海的萝卜章事件也是如此的性质。
讲这么多,我感觉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浙商财险出险很难简单的把责任推倒别人头上,本质表现是内部的业务合规部门太薄弱,内审风控是缺位的。
国海事件里,我小范围也说过,你再怎么说有一点一定是跑不开的,你的内控流程是失职的,银行经常做各种风险排查工作,对员工的可能的潜在的风险事件都极为关注,在职人员管理本来就属于公司风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业务人员私刻公章,虽然说很无奈,但是公司必然也是要承担管理不善带来的责任的,上次我参加BAT风控联席会议的时候,我说内控这种东西,不出事的时候,没人说你好,出了事情,怪你没管好,的确挺为难的。
欺诈横行,首先要反思的其实一定是管理问题。这个锅浙商财险背,我感觉也不冤枉。所以,一旦浙商财险赔付,那么这次事件理论上感觉最大的受益方是广发行,广发行成功的把几年前一个即将违约的企业的坏账通过招财宝套取资金归还了,然后丢出一个假保函,把自己给捞了出来,成功让浙商财险背锅,这里面的故事,其实真不知道如何去描述了,这里只能省略十万字去揣测各种阴暗面的可能了,经济下行的时候,很多领域很悲催。
那么,如果浙商财险不赔付,坚持跟广发行打官司,那我估计受伤的其实也不是广发,而是招财宝。而广大用户就一招每天声讨招财宝就受不了,不然支付宝知托付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真正难的永远不是协议如何约定,而是谁离用户更近的群体,受到的压力会更大。广发行离开招财宝用户群体很远,担保函的真假又需要时间处理,本来我还认为广发行会私了,现在看来这个可能性基本上没有了,人家直接报案了,那也就公事公办的节奏了。也是,报个案就可以省下十几个亿,这个案也值得了。
第四,这次事件跟私募债无关,本质是地方垃圾债
前面说的所谓侨兴集团的这个企业债,并非私募债,这个还是需要澄清,事实上在中国私募债是有明确定义的,证券法明确规定了私募债上市前必须有券商尽职调查,然后交易所审核,然后向证监会保送行政许可。私募债在中国是有非常严谨的流程的,而且券商如果尽职调查有责任的话是需要赔付的。事实上,区域性的股权交易中心没有任何资格审核上市债券,而且私募债的交易对手也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是持牌私募基金或者金融机构。
简单说的话,一般的投资者根本进入不了私募债市场。所以,现在媒体铺天高地报道的所谓私募债大拆小,都是一帮**在说话。
全国地方几十家所谓的交易所都是地方金融部门批准建立的,门槛很低,只需要推荐商(门槛更低)推荐,向交易所备案,就可以发行,条件极低,也不需要任何评级。
所以说这个是私募债,还不如说是中国式地方垃圾债更合适,那些进入不了正规金融机构市场也无法在银行获得贷款的公司都在这里发起企业债,然后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出去,这些企业债不但发行门槛,购买成本更低,一千起步?一元认购?反正很低了。所以,这些交易市场更应该被界定为是中国非标资产流转平台。
所谓非标就是什么都没有,没有门槛,没有评级,没有资质要求,甚至在销售对象上还没有人数限制,远远比私募债宽松自由多了,所以,在八月份互联网金融监管意见出来以后,他成为了互联网金融公司转型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很早就写过文章说,这个道路未必走的通,因为迟早会出事情,垃圾债能不出事那就是见鬼了,出事情就迟早会有监管,监管一来,你就发现你白转型了。
怎么看这种交易所的商业模式?我还是那个观点,除非你真把自己做成了个交易所,不需要兜底,不需要承担违约带来的风险,那你才是有价值的。但是现实的情况很难做到这点,即使招财宝扛过了这个雷,那么下一个地震来了呢?怎么办。
过于依赖门槛,过于依赖外部的担保方,而不坚持平台策略,最终就容易死在你所依赖的人不行了怎么办上?你缺乏你的核心能力,现在很多交易所都是通道化了,成为了很多金融机构的一个非标通道,成败都在金融机构自身的运营能力上,离开交易平台的模式越走越远,我个人感觉风险是很大的。
第五,违约大面积开始的前奏
我是11月份发的一个微博,我说,中国进入大面积违约的节奏,序幕正式拉开,无论招财宝这次事件如何处理,但是改变不了的本质是侨兴企业违约了,这个本质是不会变的。
今年其实违约的苗头非常明显了,撇开年初的中晋财富、e租宝、当天财富,这些如果都是民间机构,那么你看大连机床等国企都开始违约了,信托也开始连续违约,一些知名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也开始爆出违约,都说明了市场其实是无法支撑刚性兑付了,明年开始陆续违约,真正**可能会在18年,到时大量的过去一年发的债券到期,那才是更可怕的,当然还有地方政府债。
不要小看违约这个事情,事实上他的本质反应的市场实体盈利无法支付资金的利息成本这个被忽略的现实。只要市场的企业盈利或者现金流能支撑利息支出,企业其实就不会选择违约,违约必然意味着利息支付出现难题,已经不可持续了。
撑了很多年的市场,终于撑不住,如果不重启一次的话,大家都没办法继续玩了,背着沉重的债务往前走,谁都走不动了。
当然更可怕的事情是什么呢?是我看到了很多中产的返贫,这个问题我讲过很多次,我都懒得扯了,每个违约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灭,很多人辛辛苦苦赚点钱买点理财想跑赢通胀,结果最后本金也没了,一次性返贫。
事实上这个已经是不可逆的事情,很多人在过去几年投资了很多理财产品,满怀期待等到到期,最后发现本金都没有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过去已经无法更改,未来却已经注定,有时候可悲的地方就在于这里吧。
大违约年份里如何让自己过的更好,其实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好心态,还要努力学会避免踩坑,这个是未来很多人尤其是中产阶级们要考虑的问题,避免在大清洗的过程中,把自己弄丢了,未来的世界,不在是比拼谁赚钱多的年代,而是谁亏钱少的年份了,我以前说过学习未必让你多赚钱,但是可以让你少亏钱,这个我还是坚持认为的,我觉得我自己未必的能看明白那里能有钱赚,但是我一定能知道谁他妈的是骗子。
未来几年还是建议合理安排你的流动性吧,记住我一句话,这个世界从有金融以来到现在,资产价格就未曾下跌过,他一直是震荡上行的,也就是说事实上你只要能活得久,资产长期来看一定是增加的。但是,但是悲哀的地方在于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挺不过去下行的阶段,市场下跌还没到复苏,你就扛不住了,然后就死了,哪怕结果再是光明的,但是问题是几个人能熬到看到光明的那天呢,所以光你屁事呢?
减少杠杆保持流动性,不敢说让你一定看到明天,但是概率会增加很多。所以,学习如何熬到春天,是一门学问,嗯,是很重要的学问,怎么学呢?多思考,多独立思考,多学习别人思考。
——文章写于2016年12月25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