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 07-20 履约担保平台爆雷保险公司会兜底吗?
- 07-20 团贷网维权:催收现状与诉求
- 07-20 【鹰眼看网贷】互联网金融路在何方?
- 07-20 参与“金融互助”组织的投资者是否受法律保护?
- 07-20 美国歌手diss姚明的真相是什么?diss姚明的美国歌手叫
- 07-20 最新 | 礼德财富以涉嫌集资诈骗正式立案
- 07-20 互联网金融变革下 如何重新定义P2P?
- 07-20 奔驰维权事件另类视角:汽车经销商金融服务费溯源
- 07-20 微贷网即将上市,但暴力催收问题影响股价
- 07-20 银发族,小心新一波"理财销售战"?
热门文章
- 09-05 原创|现金贷江湖,“谁”套路了“谁”?
- 09-25 2017新金融:阶级阵营、上市潮起与套利终结
- 12-09 团贷的牛要还钱吗?不要轻视了资产的流动性!
- 10-17 买保险不是为保障?而是为了……
- 05-08 “以租代购”真的能拯救车贷平台吗?
- 06-30 内容Go high,成本Go low,搜狐视频回归商业本质
- 06-19 深度|信用卡发卡量、坏账齐飙升,套现真的是一个没有受害者的产
- 01-05 如果P2P的兑付方案,由你投票决定,你会投吗?
- 07-30 67家P2P平台3月数据分析:5家连续3个月净流入,3家逾期有较大增
- 04-10 上海造艺关联40余家现金贷平台,靠无故扣款联合收割900多万用户
叫嚣存管一整年,银行存管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随着3月份临近尾声,2017年又这么过去了四分之一,时间对于P2P平台来说,好像警钟一般,时刻提醒着合规化的截点就在眼前,这也让整个行业不由得到处弥漫着越来越紧张气氛。
这也使得自从2月23日下发《网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以来,各平台对接银行存管的热度再次推上了热点,而之前大多数不紧不慢的银行业这边,似乎也随着这一道《指引》的出现,纷纷涌出了接活的动力。
而在围观银行存管提速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现象,似乎和之前旧有的印象有些不同。
1. 对接银行存管的时间成本比预期的还要大
从第三方最新的存管报告数据来看,整体平台的存管进程让处于缓慢的阶段,记得去年针对这一话题就写过一篇内容,当时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9月30日,上线了银行存管的是有95家,少的可怜吧。
可是现在截止到2017年3月20日,也不过只有190余家平台正式对接完成,也就是说在过去的近6个月里,新增完成对接的数量只是翻了去年一倍而已,平均每月上线完成15家左右,相对而言,速度只略微上升了一点罢了。
而从现有数据可以发现,近8成数量的平台都掌握在5家银行手中,由最早的上线时间上可以发现,这几家银行都是从16年初就开始接触P2P存管的业务,经过了一年才有如今的数量和经验积累,如果去除了这一部分,然后再从发布监管细则的8月份算起来,那剩余银行对接平台的效率之慢,就可见一斑了。
2. 从平台求银行,到如今银行更主动的变化背后
之所以这么慢,一部分是由于银行流程的缓慢以及对接系统开发的时间耗费较多,而另一部分主要原因,可能大多数商业银行,一直在观察着P2P局势,而在正式下发《存管业务指引》后,彻底划清了银行的责任界线,消除了之前存在的顾虑,各大银行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甚至好多都特别主动。
巧合的是,近段时间是上市银行集中发步年报的时期,而从数据来看,银行目前陷入了下滑期,利润增速放缓、不良贷款上升都让其在业绩上出现了压力,部分银行甚至出现了利润下跌的情况,这也导致了银行高管的薪资普遍滑坡,以及不得不削减员工数量来控制成本。
两者时间点的契合,对于有着业绩提升压力的银行来说,P2P的刚需无疑是一块新的开源,这也就使其有了更多的理由去主动跟进,毕竟从对接存管业务涉及到的各项费用上(系统开发、年存管费用、支付交易的手续费等),单个平台差不多就需要支付百万元左右,而且这只是第一年的,长远来看, 这也将会成为持续性的稳定收入(只要平台还活着)。
就在这两天平安银行一次性签约30家平台,或许就是个最开始的信号。
3. 银行对接的并非都是大平台,也有人性化的选择
其实很多人概念里会有一种本能的意识,觉得对接上银行的应该都是做的很大的平台,而现在融360报告里的平台来看,显然之前有些片面了。
个人也专门抽选几个品牌比较生疏的平台,做了简单的调查,发现这些平台虽然没有大规模的交易体量,也可能没有很硬的“干爹”背景,从这些表面的信息来看,并没有太多的闪光点可言。但他们却有着自己的特点,比如运作的时间长、平台高管在行业内的水平、以及平台的整体资质不错等等。
这也就能看出,背景强、规模大的平台并不是银行唯一的选择标准,不少还带着点人性化的银行,也会纳入更多不同的维度去对中小平台进行综合考量,这也为一些小而美的平台提供了一些良性的激励吧,由此也可以猜测下,专注小众细分领域的P2P平台或许将成为银行更亲赖的选择之一吧。
4. T+0的背后,谁在为用户体验买单
在对接上银行之后,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注意到,平台们都选择了降息,再加上国内经济环境的整体不景气,年收益更是在不断朝着跌出历史新低的趋势前进。这也倒不奇怪,毕竟存管成本的费用总是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的。
只是其中还有一点,由于受到去年9月份央行2016(261号)的规定限制,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很难再提供T+0的到账速度,基本现在都是T+1,然而和平台长期给用户培养的习惯却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主要也是体验上的。考虑到的这点,部分平台就选择了和银行协商,以先垫付资金的方式来实现T+0,而付出的代价自然是要再支付出一定的成本,只是分摊到最后,可能还是得回到投资人自己身上,去为这份用户体验去买单。
个人更关心的是,垫付资金这样的模式是否合理,在存在逾期和不良贷款的P2P行业,以及考虑到网络延时性的问题,垫付资金是否会出现断档的情况,以至于导致后续不必要问题的发生呢?这些都只能后续一步步来看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