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 07-20 履约担保平台爆雷保险公司会兜底吗?
- 07-20 团贷网维权:催收现状与诉求
- 07-20 【鹰眼看网贷】互联网金融路在何方?
- 07-20 参与“金融互助”组织的投资者是否受法律保护?
- 07-20 美国歌手diss姚明的真相是什么?diss姚明的美国歌手叫
- 07-20 最新 | 礼德财富以涉嫌集资诈骗正式立案
- 07-20 互联网金融变革下 如何重新定义P2P?
- 07-20 奔驰维权事件另类视角:汽车经销商金融服务费溯源
- 07-20 微贷网即将上市,但暴力催收问题影响股价
- 07-20 银发族,小心新一波"理财销售战"?
热门文章
- 05-08 利民网黑料少之又少 但董事长曾被列为被执行人
- 06-28 银行员工群发邮件自曝被绿全过程
- 09-14 重视这些典型特征后,网贷投资踩雷的几率将锐减!
- 09-30 2018年都有哪些好的投资机会?
- 10-31 网贷中介教父及其门徒:年入千万却难逃原罪
- 08-02 资本寒冬当道,矿机三巨头IPO之路荆棘满途
- 05-23 平台“截留”回款,是自救还是自杀?
- 02-26 银豆网爱投资事件启示:再看看你投的企业贷
- 10-24 其实,人血馒头有四种吃法
- 05-25 普通家庭千万别买年金险,很亏的!
畸形现金贷:老兵退场,新人抢滩
看不到对金融的敬畏,就可能看到金融泛滥的可怕后果。没有真的见过监管决心的互联网公司们,不会懂明天就面临停业的恐惧。
2017年互金的上市潮在这个“十一”假期之前达到了**,继众安在线将在港股公开发售之后,筹备已久的趣店也传来了上市的最新进展。
9月19日,趣店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首次公开招股)上市申请招股书。据招股书显示,趣店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QD”,拟议最高筹资额为7.5亿美元。如果进展顺利,这将是2017年内国内互金的第三家完成IPO 的公司。
在这波密集的上市潮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除了即将登陆港股的众安保险,今年将登陆美股市场的两家公司——信而富、趣店都是以现金贷业务为主要支撑的新金融公司,甚至更早以前上市的宜人贷也脱不开“现金贷”三个字。
更有意思的是,现金贷业务不只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还在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跨界到新金融行业的“试水”业务。
此前曝光今日头条即将布局金融业务时,就有媒体发现,在今日头条对风控岗位招聘要求中有明确要求,必须熟悉小额现金贷产品;随后,聚美优品推出的由陈欧亲自代言的“颜值贷”也是现金贷产品;还有最近杀入消费金融领域的门户网站“元老们”新浪、凤凰都已经先后上线了现金贷产品。
另外,此前引发了舆论风暴的暴风金融、看起来与金融没什么关系的航班管家、无秘都推出了现金贷业务。
这些欣欣向荣的景象,甚至让人怀疑,今年年初开始收紧的监管政策、对于现金贷平台的一一排查是不是真的有威慑作用?
如果现金贷企业的生存确实在变得艰难,那眼下这些疯狂涌入的大公司又算什么?这个畸形的市场环境是怎样造成的,未来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1 风声鹤唳
今年年初时,监管对于现金贷行业出手的速度与力度不可谓不惊人。
今年4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把“现金贷”纳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随后,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了《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提出对各地区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进行清理整顿的具体要求。
429个APP、72个微信公众号、117个网站,几乎涵盖了市面上所有涉足线上借贷业务的企业,都被一一排查。而且文件中明确提示“排查名单不限于上述机构”。但这还只是监管收紧的第一步,摸清市场风险底数。
今年8月,《关于联合贷款模式征求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引发业内热议。根据《通知》,“贷款人应将联合贷款的合作机构限定于经银监会批准设立,持有金融牌照并获准经营贷款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一规定被看做监管层针对“助贷”模式的限制。
要知道与银行、消费金融持牌机构合作的助贷模式是许多现金贷平台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银行提供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根本无法支撑起平台贷款规模的迅速扩张。而在此之后,许多银行确实开始控制与平台的合作放款规模,甚至直接切断合作,有些平台也确实因为银行“抽贷”而面临危机。
今年以来的资金荒困扰着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现金贷本来就“受伤”最重,然而这也没有影响到最近监管的再度关注。
9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市银监局正式发布《关于开展银行个人贷款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情况检查的通知》,要求北京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自查工作,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在2017年第9期《金融风险提示》中提示了相关风险。
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消费金融,尤其是现金贷业务拐点来临的信号。从市场反应来看,也确实如此。
近期有媒体报道,老牌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佰仟金融开启了一轮大规模裁员,设计人员数超过8000人,将关闭70多个城市门店,整个现金贷业务都被砍掉。而其背后的原因,是佰仟金融的产品利率超过36%红线,哈尔滨银行停止了相关合作。
另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境遇可能更加糟糕,不久前,国内首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之一北银消费金融因多项业务违规收到史上最严罚单,被罚款900万,4位相关责任人一并受到处罚,其中2位高管被禁业。
无论是监管风向,还是市场信号都在显示,现金贷业务已经迎来了最艰难的时刻,最早涉足现金贷业务的公司(现金贷平台、P2P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等都在收缩规模或者调整业务。
2 巨头抢滩
老兵们黯然退场,新人加速进场,让这个市场显得格外畸形。这让人不得不疑惑,在这个风险抬升、监管收紧的市场环境下,巨头们的逆势介入到底为了什么?
我和很多从业者交流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暴利诱人。
我之前写过很多次消费金融到底有多赚钱,最近看到一份报告显示,无论是持牌机构还是上市公司,在2017年上半年无一不是实现了巨额盈利。而现金贷在消费金融的各个细分领域中,处于盈利能力的“金字塔尖”。
刚刚披露了招股书的趣店就是最好的例子,根据IPO文件,2017年上半年,趣店总营收约为18.33亿元(约合2.7亿美元),净利润约为9.74亿元(约合1.44亿美元);然而根据此前公开信息披露的信息显示,趣店在2015年的营业收入为2.33亿元,净亏损5.42亿元,趣店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其实主要得益于其现金贷业务——“来分期”。
这里多嘴一句,趣店这家公司接连踩到了“校园贷”和“现金贷”两个监管下手最为严厉的新金融领域,却仍然能够抢到上市跑道,无论如何也算是在互金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说回整体,对于市场上许多互联网公司而言,即便手握大把流量,却始终找不到盈利模式的比比皆是,变现压力压得公司喘不过气来。前两天和朋友聊起港股市场时,我们还特别提起了美图秀秀,这家掌握着大把流量、日活用户数惊人的公司,最主要的营收来源却是卖手机,这几乎是在回到传统产业里抢饭碗,无论怎么想都是一个进入门槛高但盈利空间有限的方式。
相比之下,金融不仅离钱更近,更重要的是对于互联网公司的介入难度很低,是一种更适合互联网公司的变现模式。尤其是现金贷业务,只要有流量、有客户就可以启动,像聚美优品这样的公司还有天然的消费场景,其他电商也早就启动了消费金融业务。
依靠互联网公司本身的品牌、流量优势,再加上现在有不少提供风控输出服务的公司,比如品钛、比如华瑞等,只要嵌入一个SDK在APP里就可以开展业务。
换言之,不需要太大的投入和太高的门槛,就可以维持一个高额盈利的业务。这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确实是太大的诱惑。
3 山雨欲来
即便我可以理解互联网公司们的盈利焦虑,也不得不说,家家都做现金贷是一个十分病态的现象。术业有专攻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几乎不存在,大家都在追求大而全,追求热点和风口。
然而公司步步前进,风险也步步紧逼。
一方面,砍头息、高利贷这些一直都存在的问题,从未远离。政策红线从不会为任何一个公司让路,现金贷一旦低于一定的利率额度,也就没有了盈利空间。
另一方面,即便现金贷是一个再低门槛的业务,金融的风险也是永远不可小觑的,尤其是在整个行业规模迅速膨胀的情况下,这个看起来小小的业务同样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
此前百融金服发布的《 2017年现金贷行业分析报告》显示,根据报告统计的情况来看:约56.5%的客户申请现金贷次数大于2次,其中申请2-5次的客户占比最高,达到36.7%;申请多次借款的客户中,在多家机构申请借款的人数占比达49.4%,在1家机构申请多次借款的客户仅占7.2%。
然而多头借贷本身还不是最可怕的,一个潜在的风险是,因为不断出现的新平台的出现(也被称为“新口子”)使得这个行业的坏账、违约、逾期等许多风险尚未暴露,而一旦新口子的出路被切断,挣个行业无法再用借新还旧的方式持续下去,就可能爆发我们预想不到的系统性风险。
再退一步说,抛开金融的专业不谈,每家公司都延伸到金融业务对于社会影响而言也未必事件好事。之前的校园贷、裸条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如果信贷、金融教育还未足够深入,唾手可得的借贷渠道也很可能变成犯罪的推手。
以上所有的这些因素,在不断涌入的新玩家的推波助澜之下,很有可能直接倒逼监管加大力度,其严苛程度可能远超预期。
ICO和数字货币的在被”一刀切“之后引发的腥风血雨就在眼前。谁也不能保证,现金贷不会成为下一个ICO。
看不到对金融的敬畏,就可能看到金融泛滥的可怕后果。没有真的见过监管决心的互联网公司们,不会懂明天就面临停业的恐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