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 07-20 履约担保平台爆雷保险公司会兜底吗?
- 07-20 团贷网维权:催收现状与诉求
- 07-20 【鹰眼看网贷】互联网金融路在何方?
- 07-20 参与“金融互助”组织的投资者是否受法律保护?
- 07-20 美国歌手diss姚明的真相是什么?diss姚明的美国歌手叫
- 07-20 最新 | 礼德财富以涉嫌集资诈骗正式立案
- 07-20 互联网金融变革下 如何重新定义P2P?
- 07-20 奔驰维权事件另类视角:汽车经销商金融服务费溯源
- 07-20 微贷网即将上市,但暴力催收问题影响股价
- 07-20 银发族,小心新一波"理财销售战"?
热门文章
- 05-08 利民网黑料少之又少 但董事长曾被列为被执行人
- 06-28 银行员工群发邮件自曝被绿全过程
- 09-14 重视这些典型特征后,网贷投资踩雷的几率将锐减!
- 09-30 2018年都有哪些好的投资机会?
- 10-31 网贷中介教父及其门徒:年入千万却难逃原罪
- 08-02 资本寒冬当道,矿机三巨头IPO之路荆棘满途
- 05-23 平台“截留”回款,是自救还是自杀?
- 02-26 银豆网爱投资事件启示:再看看你投的企业贷
- 10-24 其实,人血馒头有四种吃法
- 05-25 普通家庭千万别买年金险,很亏的!
消费金融业绩大涨:线上模式全面碾压线下?
近期,随着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季的到来,几家主要消费金融持牌公司的业绩也一并浮出水面。
昨天下午,中国联通发布2017年全年财报,报告显示,2017年招联金融归属股东中国联通的净利润超过5.9亿元。按照中国联通在招联消费金融持股50%的比例测算,招联消费金融2017年净利润高达11.9亿元。
马上消费金融股东重庆百货也于昨天下发发布了财报。其关联交易公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马上消费金融贷款余额为298.45亿元,过去一年净利润达5.78亿元。
此外,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3月13日发布了《捷赢2018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说明书》。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末,捷信金融全年新增贷款发放1057.43亿元,实现净利润10.22亿元。
单位:亿元
从这三家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来看,过去一年时间里,他们都完成了业务的规模化增长,获得巨额利润。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同样处于快速增长期,这三家公司在利润率、坏账率等方面还是有显著的差异,除了股东背景、成立时间、发展阶段这些因素的影响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业务模式与发展路径。
其中,招联消费金融采取的模式是全线上,捷信则是几乎全部都在线下铺开,而马上消费金融的产品包含了线上+线下两种模式。
从新增贷款规模、贷款余额与净利润来看,在线上模式投入了更多精力的招联和马上消费金融,似乎要比捷信表现得更好一些。
1
过去一年,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一波三折,监管政策的收紧使得整个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
尤其是去年下半年,消费金融领域里一个重要的细分行业——现金贷业务遭遇了监管的强势叫停,不仅终止了疯狂的规模扩张,而且留下了坏账爆发等“后遗症”,消费金融持牌公司身在其中,很难不受到影响。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消费金融公司原本在资金成本、品牌背书、股东资源等方面就比其他平台有优势,监管政策收紧、合规要求提高、行业洗牌加速又进一步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利好。
而从结果来看,消费金融持牌公司们似乎受到行业负面的冲击并不大,相反在下半年保持了更高的增速。
具体来看,招联消费金融2017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2.97亿,净利润达5.41亿;而截至2017年底,招联消费金融全年实现营收41.6亿元,净利润11.9亿元。这也就意味着招联消费金融在下半年的营收比上半年稍减的情况下,利润却高于上半年。
相比于2016年同期来看,2017年营收较2016年增长近250%,利润增长约260%,业绩相当亮眼。
马上消费金融虽然在营收与利润规模方面要比招联小一些,但是在发展势头上和后者高度相似。
根据其股东重庆银行披露的半年报显示,马上消费金融上半年营收为12.7亿,净利润1.33亿元;而下半年净利润大幅增长至4.45亿,比上半年增长约230%。
要知道,2016年年底时,马上消费金融才刚刚扭亏为盈,净利润只有652万。
相比之下,捷信消费金融表现出的增长趋势和变化特点则不太一样。根据捷信在2017年初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时公开的信息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时,捷信消费金融全年新增贷款发放量为494亿元,贷款余额379.2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9.3亿元。
与2017年的数据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2017年捷信新增贷款发放量超过1057.43亿元,是上一年规模的两倍有余,贷款余额也增长了近100%至742.30亿元,然而在净利润方面却只有10.2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的幅度不足10%,与业务规模的增长似乎完全不成正比。
2
如果做另外一个对比,可能会更加直观。2017年招联比捷信的净利润高出近1.7亿,但是其贷款余额只有捷信的65%左右,捷信的利润率明显比不上另外两家。
如果从成立时间来看,招联消费金融与马上消费金融都要称捷信一声“前辈”,毕竟后者是国内第一批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机构,在消费金融领域深耕多年;而前两者都是在2015年才获批开业。
很多人会把机构成立早期的快速增长归因于基数较小,这些因素当然会有影响,捷信的贷款余额、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达不到其他两家的水平,也没有人会苛责。但这也没法解释为什么利润增速与业务增长没法成正比。更深层次的原因,大概还是要回归商业模式的选择。
事实上,同为持牌机构会让这种比较显得更有意义,因为大家的资金成本、利率水平、合规性甚至市场环境等都处于相当的水平。在同一起跑线上,才能真正比较出模式上的差异。
很多人对于捷信的熟知来源于其庞大的线下地推团队,通过驻店等方式,进入线下消费场景,推销贷款产品,捷信早期的成功也主要归功于其成熟的推广策略。
一直到现在,捷信与迪信通、苏宁等零售商的合作仍是其主要的业务来源。根据其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其在全国312个城市有23万个POS及贷款点,拥有全职雇员7.1万人,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成本,而且是随着市场的扩张,成本会进一步抬升。
相比之下,线上模式的优势可能在于,在规模化地运营之后,技术和数据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提起过(传送门:《中国新金融的盛世缩影》),除了我们熟知的影响消费金融业务的几个主要因素——资金成本、消费场景之外,一个更加核心的要素在于运营能力。
大到我们常说的风控能力,通过大数据风控降低坏账;小到平台通过自己的数据能力,可以了解哪些人需要催收,通过何种方式催收,在规模化地运营中这些都会变成对成本的有效控制,而这些能力可能都要基于线上用户数据的积累和机器的学习才能不断提升
不过,这倒并非意味着线下的业务将被抛弃,只是利用方式有所不同。之前和一些从业者朋友交流的时候,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告诉我,在获客成本方面,线上线下可能是趋同的,甚至线上流量因为掌握在巨头手中可能还要更高一些。
因此,掌握线下的场景依然是获客的重要方式,这也是巨头们在今年布局新零售,大举回归线下的原因。
不过,随着用户习惯的养成,以及竞争对手的发力,线上业务的布局势必不可或缺。一个关键的转变在于,从2015年开始,捷信宣布加大对于中国市场线上业务的布局,并上线了小额现金贷款等业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