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 07-20 履约担保平台爆雷保险公司会兜底吗?
- 07-20 团贷网维权:催收现状与诉求
- 07-20 【鹰眼看网贷】互联网金融路在何方?
- 07-20 参与“金融互助”组织的投资者是否受法律保护?
- 07-20 美国歌手diss姚明的真相是什么?diss姚明的美国歌手叫
- 07-20 最新 | 礼德财富以涉嫌集资诈骗正式立案
- 07-20 互联网金融变革下 如何重新定义P2P?
- 07-20 奔驰维权事件另类视角:汽车经销商金融服务费溯源
- 07-20 微贷网即将上市,但暴力催收问题影响股价
- 07-20 银发族,小心新一波"理财销售战"?
热门文章
- 09-05 原创|现金贷江湖,“谁”套路了“谁”?
- 09-25 2017新金融:阶级阵营、上市潮起与套利终结
- 12-09 团贷的牛要还钱吗?不要轻视了资产的流动性!
- 10-17 买保险不是为保障?而是为了……
- 05-08 “以租代购”真的能拯救车贷平台吗?
- 06-30 内容Go high,成本Go low,搜狐视频回归商业本质
- 06-19 深度|信用卡发卡量、坏账齐飙升,套现真的是一个没有受害者的产
- 01-05 如果P2P的兑付方案,由你投票决定,你会投吗?
- 07-30 67家P2P平台3月数据分析:5家连续3个月净流入,3家逾期有较大增
- 04-10 上海造艺关联40余家现金贷平台,靠无故扣款联合收割900多万用户
消费金融的风口还在吗?
消费金融的市场依然红火,但现金贷不再是行业的火车头,模式和打法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于从业者而言,需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消费金融的风口还在吗?消费金融业务的出路又在哪里?
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也希望能与大家有进一步的交流。
大趋势与小环境
企业借钱主要用于投资,驱动新的增长,属于资本性行为,所以企业天然就是负债部门;而个人借钱主要用于消费,属于消耗性行为,所以个人天然便是储蓄部门。很长一段时期内,银行的作用都是从个人部门吸收存款、再向企业部门放贷,赚取利差。
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往复变化:企业部门债务高企,需要降杠杆;个人部门过度储蓄,鼓励加杠杆。见下图。
2015年以来,实体经济进入降杠杆周期,作为填补信贷缺口、熨平波动影响的应对之举,个人部门加杠杆受到政策鼓励,消费金融强势崛起。
截止2018年4月末,居民部门贷款余额42.81亿元,较2014年末增长85%,而同期企业部门贷款余额仅增长37%。若以贷款/存款来简单衡量个人杠杆率(由于存款仅仅是个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这么计算会高估个人部门负债水平,但从趋势上仍可反映个人的杠杆率的变化),截止2018年4月末个人杠杆率达到63%,较2014年末提高17个百分点。见下图。
在政策鼓励下,个人加杠杆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大趋势;不过个人杠杆率的快速提升,则成为影响消费金融短期走向的小环境。
借钱是要还的,收入增长决定了个人负债能力的天花板。2011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整体是下降的,个人负债在短期内的快速提升,很快便会在收入层面遭遇天花板,并以大规模不良的形式暴露出来。
2017年12月以来,消费金融机构普遍遭遇不良率的快速攀升,直接的导火索是现金贷新规打破了多头借贷的链条,提前引爆了泡沫;而根本的原因则是,个人杠杆率的快速提升超过了收入承载能力,需要以不良的形式予以消化吸收。
从2018年一季度数据看,消费金融机构无论从盈利还是贷款增速上看,都明显遭遇瓶颈,便是宏观环境变化在行业层面的一个反应。
受此影响,未来一至两年时间内,个人部门可能需要经历短暂的去杠杆,就消费金融机构而言,要有过苦日子的准备。中长期来看,个人加杠杆的趋势仍有空间,消费金融的大风口也是存在的。
大趋势与小环境,并不矛盾。
场景混战背后的思考
大风口还在,各类消费金融机构仍有必要大量投入;小环境不好,在竞争过程中更考量战略战术的精细化,粗放时代的大水漫灌策略失效了。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各方加大对场景的争夺。2018年以来,机构扎堆场景,车贷场景直接进入红海,网购分期、长租公寓、信用卡余额代偿等场景,也迎来大量的参与者。
贷款类机构对场景的追逐,固然受政策性导向影响,2017年12月现金贷新规之后,无场景依托的现金贷受到政策限制,发掘各类消费场景、开展场景分期业务成为消费金融机构的重点转型方向。但更深层次看,行业回调的宏观背景下,依托场景,依旧是消费金融机构竞争致胜的最优解。
随着居民杠杆率的提升,个人借贷欲望是下降的,场景解决的便是欲望问题。因为金钱需要在交易中实现其价值,反过来,人们在交易时借钱欲望才更强烈。
支付是最优质的场景。任何消费都需要通过支付完成交易,支付涵盖了一切消费场景而又不受具体场景制约。所以,对消费金融机构参与者而言,打好支付这张牌,事半功倍。
银行卡是天然的支付工具,信用卡也成为银行个人消费金融业务的重要载体。对银行而言,发更多的信用卡远比开辟更多的场景来得重要。2017年,信用卡业务大爆发,成为银行决战消费金融下半场的重要筹码与依仗。
第三方支付也是重要的支付工具,通过将消费分期产品嵌入支付工具中(如苏宁任性付之于苏宁支付、蚂蚁花呗之于支付宝),消费金融便可借助支付的东风同步扩张。对支付巨头而言,支付工具本身便是打好消费金融这场硬仗的筹码,拓展支付工具场景也比直接开辟消费金融场景来得重要。
自建场景才是牢靠的场景。早些年,与场景方合作是消费金融的主流玩法;近两年,自建消费场景开始成为主流。背后的逻辑在于,自建场景才是牢靠的场景。这种牢靠,体现为两点:
一是没有场景方单干的风险。中国的零售行业竞争白热化,各种消费场景都是微利经营,不会放过以消费金融增厚利润的玩法,大的场景方自行切入金融,是迟早的事情。
二是减少了合谋欺诈的风险。无论是自营场景还是合作场景,都很难根除一线员工的操作风险问题,但场景方与欺诈团伙的合谋,才是致命伤。过去几年,无论是教育分期、医美分期甚至是3C分期,都未能根除合谋欺诈的问题,而且,越是大额消费场景,问题越严重。
自建场景开始成为主流策略。以汽车消费场景为典型代表,场景方正在变成汽车金融参与者,汽车金融参与者也把自己变成了场景方。
一些被忽视的场景。场景不等于消费场景,现金贷产品不挑场景,这是现金贷比消费分期更快崛起的原因。对消费金融机构而言,还可以在消费之外的场景找找空间。
信用卡余额代偿是个典型。到期还信用卡是3亿持卡群体的刚需,从交易规模上看,也是数十万亿级的大场景。就信用卡余额代偿来看,也有了接近千亿级的规模,未来还有不少空间可以挖掘。
投资理财也是个大场景。买房、炒股、买P2P,成为不少低息贷款资金的重要流向,虽然政策上不允许,事实上却屡禁不止。
自由职业者的经营场景。互联网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自由职业者,这个群体借钱不用于消费,而是用于经营。就传统的观点来看,这个群体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不属于潜在的放贷对象。市场中尚缺乏可与之匹配的金融产品,不妨尝试一下。
此外,一些媒体曾报道过的墓地、车位、二胎经济等场景,也是鲜活的案例。
精细化战略与运营,安全度过行业调整期
在一个万亿级的市场中,空间永远是有的,精细化战略与运营,总能带来业务层面的提升。尤其对中小机构而言,即便发掘出细小空间,也足以顺利度过行业调整期。
接下来,我再谈一谈对于战略与运营等问题的一些看法。
辩证看待快与慢
消费金融是典型的风险后置市场,贷款投放时,几乎看不到风险,此时很容易被高速增长蒙蔽头脑、激发出所谓的创业热情。当消费金融机构过度追求规模时,危险就来了,因为放松风控门槛便可实现规模增长,一旦在风控上失了原则,便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悔之晚矣。当然,太慢也不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进则退,同时,不少投资人也几乎只看增速。
所以,在规模发展上,要有清晰的规划与战略。先做什么、才能后做什么;什么可以做,什么坚决不做;向投资人申请合理的盈利豁免期,不必着急盈利;有节奏地进行市场推广与运营,实现规模的可控增长……
聚焦真正重要的事
借款不可耻,却也谈不上荣耀,用户可以天天晒名牌包包、高档餐厅消费,但不会晒自己又借了多少钱,所以消费金融产品很难获得社交炫耀层面的红利(信用卡是个例外),也就很难产生品牌溢价,只有踏踏实实走“性价比”之路。
低廉的贷款成本、便捷的申请流程、高额度、快审批……,用户关注的永远是这些产品“性能”层面的事情。
对消费金融机构而言,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背后涉及到控制运营成本、降低资金成本、提高风控能力和审批效率、提升自动化水平等更为细致的因素。
当你不知做什么对的时候,不妨聚焦这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抓住市场缝隙性机遇
市场像流水,永远是变动不居的,会间歇性产生很多机会。对中小机构而言,抓住市场变动中产生的业务缝隙,亦可左右逢源、养活自己。
举例来说,随着监管层面加强对杠杆率和资金来源,不少流量巨头能做业务(基于资本金和杠杆率测算的业务空间)远远小于可做业务(基于场景流量测算的业务空间),有了很强的场景开放意识,在行业层面产生了流量外溢效应。举个例子,巨头场景内有1000亿借款需求,原来全部自己做,现在受杠杆率等因素限制,只能做200亿,就会产生800亿的流量溢出。
对中小消费金融机构而言,应考虑如何抓住机遇窗口,探索不同的合作方式,在巨头的流量场景中分一杯羹。
关于挫败感与迷茫期
最后再谈谈心态问题。
2017年末以来,政策环境的变化、业务模式的变化,让不少从业者的心态发生变化,从极度乐观走向极度消极,挫败感和迷茫期挥之不去。
其实大可不必。
大潮退去,才能发现裸泳者。任何行业都有调整期,暂时退潮的时候,你还能积极努力,做得比别人好,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