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融城网-专业贷款知识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融城网 > 在线贷款 > 网贷资讯 > 存量竞争!P2P行业发展重心或将由增量转向存量!

存量竞争!P2P行业发展重心或将由增量转向存量!

点击: 时间:2018-12-19

“不好意思帅哥,我说话比较直接,你别见外。”

“没事您说”

“我们出门在外碰见点困难,能不能麻烦您借点钱给小孩买东西吃”

以上是昨晚我经历的一场对话,跟我说话的是一个大约二十七八的女子,她身后不远处站着一个年纪相仿的男子,胡子拉碴,低垂着头在看手机,手里推着婴儿车,里面躺着一个小宝宝。

这段对话的背景发生在大街上,当时我正带着耳机,前面提到的女子朝我招了招手,于是就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在了解明他们的来意之后,我礼貌的回绝了他们,因为同样的套路,我相信不止是我,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在各种新闻报道中见过多次了,利用人类的同情心进行谋利。

我印象中曾看过一篇报道,在杭州地铁上进行乞讨的乞丐,月入2万,白天衣衫褴褛的在地铁里乞讨,晚上豪车大鱼大肉。

偶尔路过并且爱心泛滥的人们,又怎么能想象的到,他们眼前这个跪在地上乞讨的人,其实已经坐拥两套房,两辆代步车了呢?

这类行为的普遍化,其实是在一步步的透支整个社会对于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度,在乞讨获利的模式被曝光之前,在南京彭宇案(扶老人事件)广泛发酵之前,整个社会对于陌生人还是抱着极大的热情与信任的,然而随着上述两类事件普遍化之后,陌生人之间的共情与信任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陌生人社会的进程开始加速进场。

那如果那对夫妇真的是遇见了困难呢?

在先入为主的观念下,人们会主观的相信自己的经验,并依据潜意识做出反应。

换句话说,在已有认识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去深入了解你是否真的困难,人们倾向于简单点解决,直接拒绝你。乞讨谋利的从业者对于这种环境的变化感知恐怕最为明显,因为他们的收入,随着信息的普及,正在呈现一个日益下降的趋势。

等一下,这里难道不是财经自媒体吗,怎么转向探讨社会问题了?

NO,其实在仔细思考上面事件频繁爆发导致的恶性结果之后,我对于P2P领域未来的市场发展也开始产生了一些担忧。

01

人们对于频繁爆出负面的东西,总是倾向于一票否决的。

虽然现存的平台大部分都是合规的,但是人们在不断接受P2P平台暴雷信息的时候,大部分尚未接触过P2P领域的躯体,已经在潜意识里直接拉黑了P2P领域,而这部分人,其实是P2P领域的潜在用户,是P2P市场规模的扩展的后备军。

在现有的P2P投资者里,已经踩过雷的投资者或许不会再涉足P2P领域,这意味着存量的减少,同时随着舆论的恶化,尚未接触P2P的人群对于P2P领域会产生文章开头我提到的“一票否决”的心理加持,在这种潜意识的作用下,P2P行业在此后一段时间内的用户新增,将显得异常的困难与吃力。

在增量困难与存量减少的交杂影响下,P2P市场的投资群体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或许都将因为增发乏力而锁死在一个瓶颈阶位,这意味整个行业的发展重心将逐步从用户的放量增长转向为用户的存量竞争,一场存量用户争夺战将在P2P领域打响。

以P2P行业目前1500家的规模来看,现有的用户存量显然不足以支撑如此多的平台,所以在进入用户增长瓶颈期后,势必有部分平台将不可避免的被淘汰。

大家还记得我曾说过的P2P离岸流吗?

在平台分类名单出台后,被监管标记为“清退”标签的平台将被引入清退程序,这两部分平台的退场将构成我所预测的离岸流中的主力单位,他们离场后释放的市场容量,我预计大约能支撑约300余家平台的长期稳定发展。

然而,300家平台,是我根据市场存量对平台的理想化预测,是一种各平台间互不干涉的共赢局面,商业主体是追逐利润的,这种存于理想中的共处模式显然是不可能在300家平台中达成共识的,在存量竞争的追逐战中,从来都没有大多数的赢家,赢到最后的从来都是大资本。

任何关乎用户存量的竞争,最后都势必发展成资方的相互对垒,资本的手段千变万化,但说来说去还是只有一招:砸钱。

在价格优势的竞争下,中小平台的生存空间将面临无限的坍塌,在资本方短期的、不计盈亏的存量争夺战之后,大部分平台将因为待收锐减而淘汰,最后P2P平台将进入几大资本扶持下的大平台垄断期,小平台十不存一。

千万不要以为我在讲笑话,类似的经历在国内已经屡见不鲜了,共享单车、共享车出领域如今屈指可数的几个品牌,其实都是靠着类似的套路,瓜分了整个中国市场。

总得来说,未来的P2P行业无外乎:百家争鸣与少数垄断这两种局面,不论是那种局面,最后都将由市场做出它的选择,现在的问题是,监管,在接下来的行业发展中,对于市场发展的规则能否及时到位,避免不正当的得利,约束行业的健康发展。

02

2006年,P2P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如今已经整整12年了,这12年里,我们经历了数次暴雷潮,数次的行业整顿,与数次的合规备案,时至今日,中国P2P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为什么同样的P2P模式,在美国监管部门考虑向P2P平台发布全国性银行牌照之时,而在中国,却处在投资人因为一个消息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阶段,这其中难道是一个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故事?

其实,在对比一下中美两国的P2P发展史中,监管部门的进场时间,我们就大致能知道原因了。

世界上最早的P2P公司ZOPA,成立于2005年的英国伦敦,2006年美国首家P2P平台Prosper成立,一年后,拍拍贷于中国成立。

在美国P2P出现的两年后,即200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开始进场监管,要求P2P平台将发标纳入为证券登记,接受其证券法的监管,当年因为未能满足SEC的监管要求,美国两大平台之一的Lending Club被SEC勒令关门整改,半年后才重新开业。

而在中国,直到2015年1月,银监会才姗姗来迟的将P2P纳入监管范围,从06年到15年,这长达九年的时间内,对于其中爆发过数次的雷潮,如果要分析其中的要因,最主要的锅可以归为监管的缺失。

不难发现,在美国P2P发展的历程中,监管部门的迅速反应并及时出台相应政策,在高标准高门槛与严监管的环境下,暴雷风险被直接扼杀在摇篮里,而同时,在中国的P2P发展历程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于一个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舆论情况,这或许就是如今两个国家之间,同一个行业不同的境遇之间的原因吧。

然而,对于P2P在中国发展最要命的是,即使在将P2P纳入监管之后,行业内仍然出现雷潮,爆发的原因很复杂,是历史存量、业务风险、行业风险、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或许也有监管部门对于P2P的认知力度与实际失衡,导致的决策偏差,未能对行业发展起到有效的监管与约束作用。

不管原因是什么,在监管介入后,仍然多次爆发大面积的风险,这对于整个行业的投资群体来说,是监管部门对于整个投资人群体的一次失信。

就如我开篇所言,在同一事件被反复,多次报道后,当暴雷的观念深入人心之时,没有人会去关注你业务的底层逻辑,没有人会在乎你是否合规,投资者们会用他们最擅长的方式,用脚投票来拒绝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P2P行业红利的提前结束并进入增长乏力期,监管确确实实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03

相信对于监管介入的时间点,不少人是心存疑惑的。

为什么美国监管部门仅仅用了两年,便将P2P纳入监管,而这个过程在中国,足足花了九年的时间。

对于这个疑惑,恐怕除了亲历者,其他人都无从得知,从监管目前的动作来看,对于P2P行业的政策调整较为明显,力度也相应有所提高,已经发生的事我们无从改变,但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相信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在P2P这一领域也获得了足够多的经验,在面对下一场金融创新的时候,反应能有所提升。

不管怎么说,P2P进入存量竞争的可能性,或许会随着离岸流的来临而逐渐加大。

对于监管来说,在P2P领域下阶段的挑战是,如何避免资方在金融领域的七伤拳式的竞争,最大化的减小其风险,避免垄断格局的形成,或是其接下来需要与合规备案同步考虑的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