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融城网-专业贷款知识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xm > 借钱中心 > 网贷攻略 > 3万亿港元大关连连失守!回购失灵!腾讯成“跛脚”的巨人?

3万亿港元大关连连失守!回购失灵!腾讯成“跛脚”的巨人?

点击: 时间:2018-07-12

急欲转身的互联网巨头腾讯(0700.HK)似乎已步履蹒跚。

继今年9月初腾讯总市值首度跌破3万亿港元大关之后,此后便连连失守。10月8日,国庆节后的首个交易日,腾讯控股盘中股价更是下破300港元关口,最低触底至299.80港元,为去年7月以来首次。

10月5日,继前一交易日大跌2.41%之后,腾讯早盘以305港元的价格跳空低开,盘中最低时探底至302.4港元,较前收盘大跌1.95%。这也是腾讯股票在当周可交易的4个交易日里连连大幅下挫。截至终盘,腾讯股价报收305.00港元,较前收盘再度收跌1.10%。

而且,腾讯当天的这一收盘价已创下今年来的收盘新低。若较今年年初476.60港元的最高价相比,区间回落幅度高达36.01%。

截至当天收盘,腾讯最新总市值离3万亿港元大关的距离也进一步拉开,缩水至29040.33亿港元,较年初高位蒸发逾1.6万亿港元之巨。

就在10月5日晚间,腾讯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当天回购12.8万股,耗资近3904万港元,为连续第19个交易日回购,累计耗资6.9亿港元。

二级市场上,以往回购都成为了腾讯股价腾飞的起点。然而,这次回购还是在腾讯股价较年内高点回落逾三成以后才正式启动,没料到这一剂回购“灵药”竟然失灵了。

不仅如此,在时隔5年多来,再度启动连续回购之后,腾讯还于9月30日凌晨通过官微宣布了6年来最大规模的新一轮战略升级。

然而,10月2日复牌后的腾讯股价却“见光死”,遭遇投资人用脚投票。当日开盘后,公司股价高开0.56%,之后由升转跌。截至终盘,公司股价报收317港元,全天跌1.92%。

次日,尽管有腾讯旗下腾讯音乐赴美IPO、最多拟融资10亿美元的利好刺激,同样亦无济于事。

新经济e线注意到,近10年来,腾讯先后经历了4次较为集中的回购行为,每次总回购股数在几百万股不等。

不包括此次在内,距离最近的一次则为2013年3月-4月。彼时,腾讯因业绩增速放缓,股价一度跌至46.7港元。数据显示,在此期间,腾讯曾连续14次出手回购股票,累计回购数量664.3万股,回购金额达14.36亿港元。

内部重组:迟到的变革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腾讯时隔6年来的内部重大重组,这一消息竟然意外提前被媒体剧透。

据悉,《证券时报》是首家发出腾讯变革消息的媒体。9月29日晚,《证券时报》“e公司”率先发出了相关的消息快讯,并言之凿凿。但10分钟后,这则短命的快讯旋即被删除。似乎腾讯并没有准备好让这起消息这么快公之于众,其被动程度可见一斑。

根据腾讯官方次日凌晨宣布,原先七大事业群中的网络媒体事业群(OM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社交网络事业群(SNG)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新设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以及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此外,社交与效果广告部和OMG旗下的广告业务线也被整合,成为新的广告营销服务线。

腾讯在当天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在互联网“上半场”,腾讯的使命是做好连接;而在“下半场”,腾讯的使命是成为各行各业最贴身的数字化助手。

腾讯云目前已有2000多个合作伙伴,行业解决方案超过60种,在政务、医疗、工业、零售、交通、金融等领域创造了大批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

未来,腾讯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推动产业升级和生态繁荣,为用户创造更多元化、多场景的优质服务。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公告中说,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腾讯将在通过连接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面向AI以及即将到来的5G时代,腾讯将以技术为驱动引擎,探索社交和内容融合的下一代形态。

不过,在外界看来,“尽管腾讯宣布重组,但并没有什么重大转变。”今年以来,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业务层面上,腾讯都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颓势。而一次迟到的变革究竟能掀起多大的水花,效果令人称疑。

此外,腾讯自身也在面临整个大环境的剧变。如今,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而腾讯还局限在移动互联网时期的产品布局中。对此,腾讯联合创始人、原CTO张志东曾坦言腾讯组织架构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技术环境。

不仅如此,有业内专家直言,腾讯转身慢的症结并不仅仅表现在组织架构上。诸如内部人员的惰性、技术底层的陈旧,乃至各部门之间的数据隔阂,这些都将成为腾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实际上,早在腾讯今年第二季财报发布之前,至少有11位分析师下调了对腾讯的目标股价。而在8月上旬,鉴于游戏表现疲软,支付面临监管风险可能影响利润,中金公司甚至已将腾讯从主要股票精选名单中删除。

就在公司财报披露后次日的8月16日,由于腾讯中期业绩不及预期,公司股票终盘大跌逾3%。相比之下,BAT三大巨头中,阿里和百度二季财报均在预期之内或有超预期表现。

国金证券研究所分析师裴培认为,游戏行业监管措施的收紧,严重影响了腾讯在1-3年内的业绩能见度。

“由于国家游戏监管政策趋严,版本号发放尚未恢复,‘吃鸡’游戏无法变现,后续产品上线节奏也高度不确定,我们预计今年腾讯游戏业务收入增长会大幅减缓。”裴培称。“此外,腾讯在社交广告变现上的保守态度,也与技术不成熟有关。”

裴培表示,目前微信广告的效果(ROI、CPC、CPA等)已经比较高,但是与今日头条、阿里妈妈等相比尚有差距。尤其是在规模庞大的电商广告领域,微信的转化率有待提高。

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腾讯内部各事业群、各项目组的数据没有打通,处于“各自为战”状态,丰富的用户行为数据没有得到利用;第二,腾讯虽然在技术上投入很大,但是本质上不是“技术公司”,开发焦点放在用户体验而非技术上。

因此,腾讯需要解决以上问题、进一步巩固微信生态系统,才会强化微信广告变现。裴培预计,在小程序生态系统完善、业务出海取得更大进展之前,腾讯将面临业绩增长“青黄不接”的状态。

短视频:处境尴尬

新经济e线获悉,尽管腾讯此前在内容方面一直强势,但面对头条系咄咄逼人的态势,特别是抖音等短视频的强势崛起,令其处境颇为尴尬。

3万亿港元大关连连失守!回购失灵!腾讯成“跛脚”的巨人?1

而在此次内部重组中,新的PCG事业群将对原来社交网络事业群(SN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中与社交平台、流量平台、数字内容、核心技术等高度关联且具有高融合性的版块,进行拆分重组。

调整之后,QQ、QQ空间、应用宝、浏览器、视频、新闻、影业、动漫等流量与内容平台都将汇集一处。鉴于内容与流量相互依赖,新架构旨在为内容生态创造更好的环境。

究其缘由,据Questmobile报告,2018年上半年,用户在短视频上投入的时间占比达到8.8%,较去年大幅上涨,而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时长大幅下滑。

其中,今日头条系在移动互联网独立APP总使用时长占比增长了1.6倍,至10.1%。腾讯系APP使用时长占比则减少至47.7%。

如今,抖音等头条系短视频的快速崛起不仅令快手受到冲击,也让快手背后的金主腾讯如芒刺在背。

今年4月,早先被关停一年的微视“复活”。截至6月,微视月活虽突破4000万,但远不及抖音超过2亿的月活,甚至可以说被甩开了几条街。

Questmobile发布的上半年报告表明,抖音与快手的月活跃用户规模差距也在不断缩小。截止6月,抖音的月活跃用户规模超过2亿,快手同期的月活跃用户规模为2.3亿,差距不足三千万的数据背后,显示快手可能已经遇到增长瓶颈。

相比之下,一年时间里抖音的月活跃用户规模增长了14.7倍,反观快手的增长不仅只有0.56倍,而且第二季度连续两个月出现了负增长。

此前,腾讯在2017年关闭微视前领投了快手D轮融资。2017年3月,快手宣布获得腾讯3.5亿美元投资。就在当年4月,腾讯自家的短视频应用用微视宣布停止运营。

然而,在一年之后腾讯又不得不重启微视。外界分析认为,此举正是担忧快手势单力薄,难以阻挡抖音等头条系短视频的崛起之势,希望通过扶持微视加强防御。

在用户使用时长总量固定的情况下,流量红利期结束后的互联网行业面临着严重的流量挤出效应,但短视频却是流量宠儿。

Questmobile数据亦显示,当即时通讯的总使用时长占比下降5.8%、在线视频的总使用时长占比下降1.7%时,短视频的总使用时长却上升了6.8%,可见流量已向短视频倾斜,短视频成为了流量挤出效应下的价值高地。

截至目前,头条系亦重点布局短视频,先后推出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收购海外热门短视频Musical.ly,其在短视频领域已建立庞大的流量帝国。

而腾讯微视虽入局早却错失先机。如今,尽管腾讯高调宣布微视“复活”,并大举扶持微视短视频创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头部平台仍有较大距离。

慌乱之下,腾讯再度加码短视频。腾讯此后陆续推出新短视频产品下饭视频、企鹅看看、速看,而这些产品诞生较晚,尚未跻身头部平台的行列。8月30日,随着“有视频”正式上线,腾讯系旗下短视频应用增加至5个,势图对抖音进行“围堵”。

不过,随着用户粘性高,强者愈强促使行业长尾效应凸现。与此同时,尾部平台在用户数量落后的同时,用户粘性同样亦处于低位。

从日均与月度独立设备数之比衡量用户粘性的话,头条系旗下西瓜视频、抖音、火山小视频为用户粘性前三甲,头条系整体用户粘性表现突出。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表示,从内容消费形态来看,互联网行业未来的发展本质上是零和博弈,不同行业之间的战争已经从争夺流量走向争夺用户时长。今年二季度,互联网各行业对于用户时间争夺更加激烈。

另据Questmobile 6月数据,当月在线视频用户总使用时长同比增9.1%至7617 亿分钟,短视频同比翻将近5倍达到7267亿分钟,与长视频不差上下。

短视频用户时长的大幅上升主要由短视频用户规模扩大和单用户使用时长增加所拉动,6 月短视频月活跃用户规模同比增长103.1%至5.05亿人,而在线视频月活跃用户规模同比增长仅为25.1%至10.32亿人。

有业内专家放言,只要头条系抖音等短视频继续发展壮大,将不可避免进一步冲击到即时通讯用户使用时长,甚至将有可能动摇腾讯的根基。届时,双方一场恶战将在所难免。

To B转型:遭阿里“碾压”

据新经济e线了解,作为靠To C业务起家的腾讯,曾被外界认为骨子里欠缺To B基因,也因此饱受诟病。

3万亿港元大关连连失守!回购失灵!腾讯成“跛脚”的巨人?2

而在此次内部架构的重大重组中,To B业务亦成为了变革的一大重点。随着人口红利见顶,腾讯C端业务增长放缓,而B端增长则才刚开始。有业内专家甚至称,B端业务转型成功与否,将决定腾讯未来的发展潜力。

实际上,早在去年12月5日,在2017腾讯员工大会上,马化腾演讲曾指出,“在管理方面,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内部的组织架构,现在的腾讯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从内到外系统性的梳理。”

但内部变革却在大半年之后才姗姗来迟。此次腾讯新设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专门为To B业务保驾护航。在此之前,腾讯几个主力To B业务,都是设置在几大事业群之下的次级事业部,权力相对有限,调动资源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于,腾讯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转型升级背后,却遭遇阿里实力“碾压”。

此前,腾讯云在没有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之前一直是腾讯七大事业群之一社交网络事业群(SNG)下的一块业务,直到发布2015年财报时,腾讯云才首次被认为是腾讯的战略核心业务,而其国内竞争对手阿里云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公司。

截至目前,阿里云已经成为阿里巴巴各在业务板块中增长最快的板块。据阿里财报披露,2018财年阿里云收入达到133.9亿元,同比增长101%,占营收占比5.4%。2019Q1收入为7.1亿美金(46.98亿元人民币)。

自阿里云单独公布收入以来,阿里云已经连续12个季度收入同比增速都接近或者超过100%。按营收规模全球排名第4。目前阿里云付费用户已经突破100万,财报显示增速最快的云产品仍然是对于流媒体加速的CDN需求以及云端存储的需求。

迄今,阿里云在中国和海外拥有47个可用区和18个地理区域部署了公有云服务,不同地域的资源价格因为当地成本不同存在差异,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遍布全球,且拥有覆盖全球六大洲70+个国家1500+的全球CDN加速节点(国内节点数量1300个),是目前国内基础设施资源最多最稳定的云计算厂商。

裴培表示,B端互联网业务的崛起,是一个商业模式上的进步。过去,投资者和企业家都认为,中国的B端生意很难做,远远没有C端生意那样的规模效应和可复制性。现在,中国企业用户对高水平、信息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付费意愿也越来越强。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增速减缓的情况下,企业用户反而更需要提高自身效率,B端互联网的机遇也更大。

从国内IaaS市场份额来看,虽然腾讯云排名第二,但较排名第一的阿里云而言,相距甚远。根据IDC发布的2017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厂商份额情况,阿里云市场份额达到45.5%,腾讯云市场份额仅为10.3%。

“我们认为阿里云仍在高速发展期,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付费客户数的增长以及单客户ARPU 的提高(客户对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增加,尤其是政务云业务)。”对此,安信证券胡又文分析师表示。“海外市场拓展方面,阿里云在7 月2 日宣布EMEA 生态系统伙伴计划,面向全球化布局。我们预期该板块在今年依然是公司增速最快的业务。”

为了抢夺市场份额,腾讯亦祭出了价格战。腾讯云在5月23日的“云+未来”峰会上宣布腾讯云拥有2000+合作伙伴,提供了60+行业解决方案,并启动新一轮降价,对AI 应用服务实行全部免费接入。核心产品价格下调,涉及产品包括CVM、CDN、数据库、COS 存储等,最高降幅达50%。

对此,有业内专家表示,随着云计算竞争日趋激烈,生态竞争已成为未来的焦点。公有云厂商专注于提供基础设施和架构,企业客户应用和业务要快速、安全、低成本的迁移到云端则需要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因此云计算厂商竞争逐步演化为生态体系的竞争。

截至目前,在阿里云生态平台上已经有超过8000家软件开发企业,遍布咨询公司、系统集成商、行业头部ISV。阿里云生态体系下的合作伙伴服务客户超过10万家。

不过,在云服务市场,腾讯面临的强大竞争对手尚不止国内一家独大的阿里云,还有传统IT巨头华为云和海外巨头AWS。

因此,除了价格战之外,腾讯云还需要在金融、政务、市政以及零售服务等领域展示更多的实力。

虽说此次架构调整,腾讯已初步展现了自己的决心和意志。但是,对这家超过4万人的巨人公司来说,如此庞大的身躯下,能否如愿成功转身?下一个20年能否再立潮头?


标签: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