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 07-20 履约担保平台爆雷保险公司会兜底吗?
- 07-20 团贷网维权:催收现状与诉求
- 07-20 【鹰眼看网贷】互联网金融路在何方?
- 07-20 参与“金融互助”组织的投资者是否受法律保护?
- 07-20 美国歌手diss姚明的真相是什么?diss姚明的美国歌手叫
- 07-20 最新 | 礼德财富以涉嫌集资诈骗正式立案
- 07-20 互联网金融变革下 如何重新定义P2P?
- 07-20 奔驰维权事件另类视角:汽车经销商金融服务费溯源
- 07-20 微贷网即将上市,但暴力催收问题影响股价
- 07-20 银发族,小心新一波"理财销售战"?
热门文章
- 05-08 利民网黑料少之又少 但董事长曾被列为被执行人
- 06-28 银行员工群发邮件自曝被绿全过程
- 09-14 重视这些典型特征后,网贷投资踩雷的几率将锐减!
- 09-30 2018年都有哪些好的投资机会?
- 10-31 网贷中介教父及其门徒:年入千万却难逃原罪
- 08-02 资本寒冬当道,矿机三巨头IPO之路荆棘满途
- 05-23 平台“截留”回款,是自救还是自杀?
- 02-26 银豆网爱投资事件启示:再看看你投的企业贷
- 10-24 其实,人血馒头有四种吃法
- 05-25 普通家庭千万别买年金险,很亏的!
美团饿了么陷“偷听门”,都是大数据惹的祸?
继北京市场监管局约谈后,美团、饿了么再次陷入“偷听门”风波。
据悉,有多位用户反映饿了么APP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偷听”用户的行为。《IT时报》记者耗时3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模拟用户使用场景,对安卓手机、苹果手机、苹果平板电脑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多轮测试。从测试情况来看,在随后数分钟到数小时的时间里,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
新金融头条注意到,对于美团、饿了么等APP麦克风“偷听”的情况,目前已经引起了多位网友的共鸣。有网友表示,“APP这是要成精的节奏啊!”“在大数据面前,大家只要接入互联网,几乎是裸体。”如此细思极恐之事,是否是大数据所为?有业内人士认为,“技术本无罪,用的人多了,自然成为掩盖人性罪恶的根源。”
美团饿了么陷“偷听门”
3月18日,据《IT时报》报道,记者耗时3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模拟使用场景,对安卓手机、iPhone和iPad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多轮测试后发现,谈话提及某种食物后,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此外也有用户反映,在刚谈到想吃什么后,打开外卖App可见到对相关店铺的推荐,疑似出现App麦克风“偷听”情况。对此,美团、饿了么紧急作出回应。
美团方面回应称,有关“根据麦克风收录的语音关键词为点外卖的用户做推荐”的行为并不存在,美团外卖只会在获得用户语音使用授权,且用户主动发起美团外卖App内的语音输入行为时,才会使用麦克风。此外,美团外卖仅会在用户表达了明确需求信息、进行主动查询后,才会进行相关推荐输出。
饿了么方面表示,所谓“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是一种无端猜测,饿了么既没有做类似的产品设置,也不具备相关技术条件,饿了么严格保护用户隐私,任何必要的信息采集都会在取得用户事先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使用。
虽然美团、饿了么关于“偷听”用户情况进行了否认,但仍挡不住网友们“炸锅”般的质疑声。新金融头条注意到,截至3月19日上午9点,“美团饿了么否认偷听”话题已经上升至微博热搜榜第二,点击率达144万。该话题阅读量已达到1.3亿,讨论量超过7500次。
据新金融头条了解,有多位网友亲身经历过美团、饿了么的“周到服务”,并被其即时服务所震惊。
也有网友表示,前几年大家都在炒的大数据分析,不就是对用户使用的收集整理、然后再利用么?美团和饿了么不要给予否认,现在饿了么在基于支付宝的平台上,如果接入用户数据还是很容易做到即时推荐的。其实用户根本用不着恐慌,所谓的“偷听”不过是系统的自动程序设置。
事实上,美团、饿了么一直以来都处在各种各样的舆论风波中。此前,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针对网络订餐平台未充分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入网审核不严格,导致无证、套证、假证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及平台存在信息公示不规范、对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网络食品经营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对平台及线下入网餐饮经营单位开展了专项治理整顿工作。3月13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称,近日已集体约谈了美团点评、饿了么、到家美食会、美餐网、锦食送等5家网络订餐平台企业。
大数据时代的危机
“在大数据面前,大家只要接入互联网,几乎是裸体。”
大数据无处不在,金融、餐饮、电信、购物、娱乐等领域都可以找到印记,其广泛运用不仅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带来了产业的巨大改变。但毋庸置疑的是,大数据在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危机也接踵而至。
对于美团、饿了么APP是否存在“偷听”用户的行为,目前还没有实际的证据能够证明,业内观点也不太统一,虽然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但似乎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这样的行为。
业界人士分析称,应该是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如果真是后台偷听的话,APP耗电量会非常大,而且长时间占用麦克风权限也会影响部分APP的正常运行,比如音乐类软件。猜测最大的可能还是大数据分析广告精准投放。
据新金额头条了解,美团、饿了么等APP只是被爆出来的冰山一角,其实,这种现象早已泛滥在淘宝、微博、抖音、微信等软件中。
“APP这是要成精的节奏啊!”有网友认为,不管偷没偷听,这些APP就是要调取很多它不该调取的数据,即使在更新后,也不忘提示要调取更多的用户隐私,而用户必须点同意才能使用APP,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流氓行为。
“以后没有隐私可言了,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知道你的消费倾向和刚需,针对性加价将成常态,老百姓就是被一步步引向案板的牛羊,不,是韭菜。”有网友表示。
事实上,上述网友的担忧是近年来出现的热点问题,即“大数据杀熟”。从本质上看,大数据杀熟的技术原理就是大数据,即平台所收集的海量用户信息及数据,这其中包含了用户注册及个人信息、地理位置、消费记录、搜索习惯等等,来自北京交通大学信息安全系主任王伟也曾表示,每个人大概有 100~1000 个左右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把你刻画出来,并生成独特的用户画像。那么,企业基于用户画像就可对用户进行精准识别、归类,并通过推荐算法开启个性化推荐,且对消费能力高、消费意愿强的用户展示更高的价格,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据新金融头条了解,2018年,阿里飞猪、携程、滴滴等一系列“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在互联网领域掀起了腥风血雨,早已产生了人心惶惶的影响。“技术本无罪,用的人多了,自然成为了掩盖人性罪恶的根源。”有业内人士表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