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融城网-专业贷款知识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融城网 > 房产贷款 > 房贷攻略 > 房贷利率连续15个月上升 会否“误伤”刚需?

房贷利率连续15个月上升 会否“误伤”刚需?

点击: 时间:2018-08-11

  近日,全国多地传出银行额度紧张、放款慢、首套房贷款利率上涨等消息。

  媒体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发现,与过去放款周期动辄三个月起步相比,各银行的放款速度明显快了不少。在贷款利率方面,就首套房而言,基准利率上浮10%仍然占据主流。同时,还有多个房产中介表示,成交回暖,房产成交进入“价稳量升”的阶段。

  根据第三方监测数据显示,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自2017年1月起连续15个月上升。

  北京首套房贷款利率上浮10%占主流

  近日,有记者走访了北京地区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大华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天津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在内的12家银行网点。

  其中,2家银行的个贷经理表示,首套房贷款利率最低上浮5%;1家银行表示最低上浮5%,常批上浮10%;6家银行表示最低上浮10%;1家银行表示最低上浮10%,常批上浮15%;1家银行表示最低上浮15%;1家银行表示最低上浮20%。

  以某股份制银行为例,该行目前对于首套房贷款利率最低可申请到基准利率上浮10%。不过,当《证券日报》记者咨询时,个贷经理提醒道:“首套房贷款利率上浮10%只能说还有,但是一般都申请不到,常批上浮15%。”

  根据走访的情况,截至目前,北京地区多家银行额度比较宽松。多家银行表示房本抵押后,一个月内都能放款。有个别额度充足的银行,个贷专员表示,房本抵押后第二天就能放款。

  同时,在贷款利率方面,根据各支行信贷额度情况不同,提供的利率仅供参考,还可能因为客户资质、征信情况做出调整。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银行放款周期能预估。在《证券日报》记者走访的银行中,某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我行首套房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10%,面签后一星期左右批贷,放款至少需要等待一个月,需要等多久不确定。”同时,这位贷款专员还表示:“放款慢不是因为排队客户多,是因为审核越来越严格,整个流程向前推动的慢。”

  在某个首套房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5%的股份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现在走流程,贷款利率变化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放款周期不好估计。”

  在首套房贷款利率方面,各家房产中介的口径比较一致。《证券日报》记者走访的几家房产中介,经纪人都表示:“目前首套房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10%,客户敲定房子后,我们会根据合作银行当时的贷款利率和放款周期,提供利率最低、放款最快的银行供客户选择。”

  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环比增速呈下滑趋势

  根据上述第三方监测数据,2018年3月份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51%,相当于基准利率1.124倍,环比2月上升0.92%,同比去年3月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4.46%,上升23.54%。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自2017年1月起连续15个月上升。

  近一年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环比增速呈下滑趋势,同期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环比增速稳定在0%-1%区间。从全年数据来看,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增速逐渐向二套增速靠拢,2018年3月最新数据显示二套房贷利率增速首次超过首套增速,反映出当前针对二套的政策调控力度更大,未来二套利率也将与首套利率逐渐拉开,差异化信贷政策也将在利率上得到充分体现。根据北京市住建委官方数据,2018年3月,北京二手住宅网签量为11156套。

  某房产中介经纪人认为,“近期看房量明显增加,成交量也开始上涨,三月份成交量过万,也反映出购房者的信心有所恢复。两会前后观望担心出台新政策的客户近期也准备出手了。”

  房产中介的话在其他数据平台也得到印证,记者梳理58同城、安居客、赶集网等信息平台的近期房产交易信息可以发现,各平台房产浏览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会否“误伤”刚需

  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建部指出,要抓好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针对各类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

  事实上,对于刚需购房者而言,资金是其购房的最大难题。如今,商业银行首房贷利率却不降反升,这无疑给一些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带来巨大的购房压力。

  对于北京等地新房市场,购房贷款的成本继续上升,每百万首套房25年月供历史首次突破6000元。按照北京地区首套房平均贷款额度200万元-300万元计算,月供已经高达1.2万元-1.8万元以上。相比2017年调控前购房,月供增加每月在2500元以上。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首套房贷利率上调就目前来看的确误伤到小部分刚需用户,在购房的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利息支出。但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是保护了更多的刚需用户,市场中的调控没有办法做到绝对,可以通过不断的细化操作降低对刚需的误伤。

  综合自《证券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新闻网

标签: